知识典故
叶澄衷,字成忠,(公元1840-1899年)宁波镇海庄市叶家人,是清末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其自幼家境贫寒,6岁丧父,9岁求读私塾仅半年,11岁就佣于鄰近油坊,14岁到上海某杂货店学徒,17岁自棹小舟,来往于黄浦江中与番舶贸易,做生活用品与小杂货生意。久之,与外商渐通语言。而外人也深感叶氏为人厚道,很愿意与叶氏打交道,做生意。
叶氏在22岁(1862年)那年,在上海开设“顺记五金洋杂货店”,以经营船舶五金和火油为主。这在当时上海还很少有。接着又在上海开设“老顺记”、“新顺记”、“羲昌成记”等很多商号。当时英商庆昌五金号,外商祥生,耶松船厂,江南制造局等单位,帮助叶氏建立了五金业务网络,火油网络,金融网络。仅几年,叶氏的企业有了很快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号38家,联号200多家,成为声名显赫的“五金大王”。
叶澄衷成巨富名流后,热心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在家乡和上海积极设立慈善救济机构,多次出资赈济浙、鲁、豫直等省灾区,清皇朝曾御赐“乐善好施”匾额,被称为“首善之人”。
一、创办四明公所
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叶澄衷在上海创办了崇义会、广益堂和四明公所。其中,四明公所是由旅沪的宁波人组成的群体,也是当时上海具有较大影响力、规模较大的慈善机构之一。四明公所的章程中详细说明了叶澄衷的创办意图,表明所有“建殡舍”,还有“置义冢”,以及“归旅榇”、“设医院”的举措,其目的都是为了开展慈善事业。叶澄衷还亲自担任四明公所的董事,并积极在沪北购买田地,用来筹建四明公所的分支吉安公所。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计划,叶澄衷便去世了。后人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于是积极地捐钱捐力,最终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二、兴建“澄衷蒙学堂”
叶澄衷自幼家境贫寒,没有机会读书,而在长期的创业阶段,他也深深感觉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像自己一样“幼年未曾识字”,从而导致“作业艰苦”,便积极兴办学堂,捐资建设学校。
叶澄衷是上海第一个独力兴办学校的商人,1899年,他捐出规银十万两,并将自己名下的虹口唐山路下海浦西侧的三十余亩土地捐献出来,用来建设澄衷蒙学堂。但,是年10月其即逝世,当时,整个建设工程还没有完工。临终之前,叶澄衷仍心系办学之事,留下遗书,嘱咐大家一定要认真商讨办学的事情,制订出长远的计划。因而在叶氏离世之后,其长子又捐出规银十万两用于办学。
1901年,蒙学堂终于建成并开始招生。1903年,叶澄衷的儿子叶贻铭和叶贻钊等人又捐出规银四千两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营。这所学堂是上海地区创立时间最早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新式学校之一,是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并进行正规现代教育的学堂。在当时,“澄衷蒙学堂”学校各种“设备之周”,还有“校望之隆”,都是首屈一指的,是“上海民办中小学冠”。而一百多年以来,“澄衷蒙学堂”也为中国培养出四万多名优秀的学子,其中不少在日后都成为声名显赫的学者和科学家,包括胡适、倪征燠、竺可桢、乐嘉陵、李达三等。
三、积极参与赈灾活动
晚清时期,各地频繁出现各种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叶澄衷心忧百姓,积极参与到义赈活动中。当时,慈善活动中的主要力量是江浙一带的商人,叶澄衷作为宁波商团的领导者,出钱出力,一旦“遇有水旱”,则“无不视灾之轻重而助之”。据记载,在光绪年间,奉天出现严重的灾情,于是叶澄衷第一时间在上海开设了慈善公所,并率先捐出大量的钱物支持救灾工作。叶澄衷的善举深受人们的褒扬,地方大吏也十分敬佩他,于是上书朝廷,最终,朝廷嘉奖叶澄衷为“勇于为善”“、乐善好施”。
四、帮助家乡人民
叶澄衷在上海大力开展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同时也心系家乡,遇到求助的情况,“罔不资助”。叶澄衷认为,“谋于远而忽于近”,是一种忘本的行为,是不应该的。叶澄衷对自己嘉兴的人民十分亲切,“待里党族人尤厚”。他在家乡大力兴办书院,发展教育事业,并积极修缮寺庙,疏通河渠。据记载,当时,叶澄衷捐出大量的财物“建忠孝堂”,并置办“公田”,开设“义塾”和“牛痘局”等,总之,“凡里之善举”,叶澄衷必定大力支持“,力任其成”。通过叶澄衷尽心尽力发展慈善事业,当地人们得到了很好的扶持,呈现出一派全新的景象,众人对叶澄衷交口称赞,并说道:“依澄衷,不忧穷。”于是,“贫不能葬者”都得到了妥善的安葬“,孤不能育者”也被很好地抚养和照顾。而“戚里之有所求者”,就如同“撞钟”,只要向他寻求帮助,无不应答,就如同“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一样。
五、开办义庄
叶澄衷在自己发迹之后,十分挂念乡闾族党中的寡居、贫困等生活艰难的人们。于是,叶澄衷决定效法范仲淹,开办义庄。光绪二十八年,叶澄衷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兴办叶氏义庄,用来团结本族的各个成员,并积极维护本族、本乡的公益,帮助更多的本族人民。叶澄衷特意捐出3万两交给本族的族叔叶志铭,请他代为筹措相关事宜,并嘱咐后人,将这些钱先存起来,或者先置办田地,到了“建义庄”的时候,再“厘订章程”,并“任举数人,以襄其成”,并叮嘱要“务求妥为办理,期于久远”。
叶澄衷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其先志,又捐银2万两,全权交由叶志铭负责。叶志铭本身也较为热衷于慈善事业,曾经在虹口兴办学校,并积极参与兴办澄衷学校和四明公所等。因而,他更是秉承叶澄衷的遗志,尽心竭力发展慈善事业,全程负责义庄的建设工作,于光绪二十九年四月竣工,义庄左边是学塾,右边是仓房,后进左侧是会计室,右侧是学舍,还设有水龙局,配备西式洋龙以及各种救火用的器具,而日常运行所需的一切费用均由义庄负担。光绪三十年,叶氏义庄内的叶氏义塾正式开始招生。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广延名师,增添器具,甚至在战争年代都始终坚持运行,弦歌不辍。
六、建设怀德堂
叶澄衷在上海发迹之后,生意越做越大,开始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公司。当时,叶氏企业的整体规模极大,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叶氏企业名下的分号也非常多,员工的数目也较多。叶澄衷十分关心自己的员工,体恤这些“资以为生者”,“欲酬夙昔之劳,遂任赒恤之责”。为了更好地关心员工,叶澄衷在光绪二十三年建立了怀德堂以“联同人而恤孤嫠”。叶澄衷还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并筛选出合适的人员进行负责。他积极地联合各联号,一同捐集英洋2万元,并将这笔钱存入钱庄用来生息,以备不时之需。
只是,这项活动在刚开始不久,叶澄衷便病逝了。因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叶氏十分遗憾。在临终前,缠绵病榻多时,奄奄一息的叶澄衷仍然打起精神召集自己的儿子,嘱咐他们要继续行善举。叶澄衷告诉儿子们,自己曾经受到很多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号友竭诚助吾任事者”,并叮嘱儿子们一定要“厚待勿替”,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于是,在叶澄衷离世之后,他的后人积极地继承了他的遗愿,依旧大兴善举,造福百姓。(王盈摘编)
参考文献:
程丽.清末宁波商团先驱叶澄衷与他的慈善事业[J].兰台世界,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