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15:14 来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唯爱天使”专项基金的发起人余蔚先生和杜老师,对他们基金的投向是有过慎重选择和全方位考察的。借助互联网的地球村概念,他们搜寻了世界人才网,得出了“医生是全世界最紧缺人才”的结论。连发达国家都感到医生紧缺,何况我们发展中的大国。而一个医生的培养,所需的时间特别长。家庭没有足够的条件,学生没有足够的毅力,就可能半途流失。正是这样的考察,医生在他们的心目中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珍贵。也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将“唯爱天使”基金投向家境困难、品学兼优的医学生。从此,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仰望神秘莫测的夜空,期盼着星光璀璨。
一颗新星的成长轨迹
倪建波医生
倪建波,从浙东革命老区的一个偏僻的山村走来,他已经来不及为家庭的贫困而担忧,山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这样,他也不感到有什么特别的艰难。而刚上初中时,作为建筑工人的父亲开始出现频繁腰腿疼痛,最终医生通过CT检查确认了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让这个家庭支柱时常发生险情。看着父亲疼痛难忍的样子,他的心头渐渐地燃起了一把火:我要学医,我要做医生,要治好爸爸的病,也要为更多的患者治病。这种与生俱来的信念,支撑着他奋发学习,他的成绩一直优秀,一路被保送至浙江省余姚中学理科实验班,再以优异成绩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
倪建波是幸运的,他成为“唯爱”最早资助的一批医学生。他总说,唯爱的理念与他学习先进医术保持着同步,这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经过在医学院八年的打磨后,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规培期间的优异表现,他被评为2014年的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并作为医师代表在市表彰大会上发言。
在获奖感言中他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心内科轮转的时候收治了一位有高血压病史、近期活动后胸闷气促进行性加重的老先生。他刚开完医嘱没多久,老先生便带着怒色责问他:“倪医生,为什么给我开既少盐少油这样难以下咽的饮食?还有,我住院是来检查身体的,为什么还要做手术?”当时还略显稚嫩的小倪医师第一次遇到患者的发难,他先是一愣,但并未直接回答患者的责问,进而转入拉家常式的问诊,聊聊平时怎么控制高血压,逐步解释血压控制不稳定的原因和高盐饮食对血压的危害,一段交流下来患者的怒气消了一半,然后再通过普及冠心病可能是引起他胸闷不适的原因,而冠脉造影术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还是个微创手术,不仅可以作为检查手段,还可以在检查过程中及时植入支架处理血管狭窄问题,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该患者听完之后十分理解,回去之后还打电话把他女儿喊来参与术前谈话,最后还积极向其他病友宣讲冠心病的预防。
作为深受“唯爱”精神熏陶的医生,可谓德医双馨。走上消化内科医生岗位后,也显出了他的优势。急性胰腺炎的诊疗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的特色,经常接受其他医院转诊而来的重症患者。2016年他接手了一位从外地转院而来的病人,在当地已被确诊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有明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病人来到医院已临近周五下班时间,意识到患者的病情在接下来的双休日如不被重视,就会向严重方面发展,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他主动加班,每天都去观察病人的情况,将学到的药物使用、脏器功能维护、抗感染治疗以及早期肠内营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酌情应用上去,经过一周的救治,病人未再进一步加重,终于转危为安。
这是他当主治医生不久的一个成功案例,既给他鼓舞,也给他留下了印象。没想到接下来的一个重症病例,对他的触动极大乃至终生难忘。该患者也是从外地转院而来,爆发性胰腺炎,到院时已意识障碍、ARDS、肾功能衰竭已处于无尿阶段。由于病情特殊,他将患者安置到ICU,并联合普外、麻醉、重症团队共同管理。无论双休日,天天来院观察病情并及时处理,同时关照值班医生,夜间若有特殊情况随叫随到。即便如此,患者在治疗前期仍然出现了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甚至心跳骤停三次,都被及时抢救而转危为安。患者的腹腔高压通过外科手术引流以及多学科合作得到了缓解,肾功能好转进入多尿期,尽管病情仍有起伏,但医生和家属随着患者意识的逐渐恢复,也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再次面临胰腺感染性坏死的第二大难关。由于感染性腹腔积液的侵蚀和肾功能不全,导致患者在病程30天的时候出现无法控制的腹腔出血,唯有再次行外科手术。不幸的是,最终由于患者病情过重未能抢救成功。
这整整一个月有余的抢救经历,让所有人都留下深深的遗憾。而对专攻胰腺的倪建波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挽救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要想将这样的重症病人抢救过来,我们还能做什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时地想着这个问题。随着消化内镜微创技术的兴起,国际上的胰腺病学家逐渐偏向运用内镜微创引流与清创替代外科手术,但运用该技术需要深厚的内镜功底。正是这个病例使他进一步痛下决心,一方面努力学习内镜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2019年底,他在医院特色人才计划支持下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一步深造,师从著名的胰腺病专家Sohail Husain教授。在美国的学习虽然很辛苦,但收获颇丰,训练了严谨的科学思维并接触了胰腺病学领域的最先进理念。
从国外回来,他一方面继续夯实超声内镜和ERCP两项与胰腺疾病诊疗密切相关的内镜技术,另一方面他深切地领悟到诊治理念的更新和技术进步同样重要。他的思考是深入浅出和全周期的:一是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在临床中近1/4的胰腺炎病人原因不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存在先天性胰管变异问题,CT或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较低,而采用超声内镜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从而减少患者复发,给这部分患者带来福音。二是如前述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性坏死的患者,可以优先采取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手段进行干预,创伤和手术风险更小,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感染大关。三是关于治疗后恢复期仍有可能复发的问题,他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原因在于存在胰管损伤断裂,通过ERCP支架置入可减少复发,并降低继发糖尿病的风险。
正是鉴于这样的思考,他将这些年在国内外学得的新知识、新技术,结合临床的运用,来更好地帮助急性胰腺炎患者,个人发展也得到了提升。2022年底,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东方消化内镜会议期间,他在全国胰胆直视图像大赛中荣获桂冠,也获得了超声内镜比赛治疗组的二等奖。他负责的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科委项目的资助,个人也获得了“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上海交大医学院双百队伍-研究型医师”等人才计划。
倪建波医生在世界内窥镜大会上
倪建波医生与学员们在一起
随着他一步一步地成长,“唯爱”的杜老师十分欣喜地望着这颗新星的冉冉升起。在探寻其成长的轨迹时,惊奇地发现,他总是以问题为导向,走出解决问题的路,这便是他的星轨。正是如何为父亲治病的问题,引导他走上了从医的路;在从医过程中,一次未能挽回病患生命的问题,引导他走上钻研内镜的路,并且精益求精,一举在全国竞赛中夺冠;他的科研更是源于生活中的问题,常常是一个小问题,却着实为患者解决了一大烦恼。在他看来,无论是住院医师期间单个的案例帮助患者,还是现在的临床研究提供更佳的诊疗策略,都是为了“回归临床,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这是他一直以来最执着的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问题等着为他导向,他也将会随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更多的成果,这些成果将在未来的天空星罗棋布。
他们像北斗一样导航
星星的闪烁是深邃的,而星空却是广阔无垠。就像我们国家的地广人多,星光何以照进每个人的心灵?那是一个更深邃的问题。喜欢思索的杜老师正仰望星空,孜孜以求地探索着,中国全科医学的泰斗竟悄然出现在她的眼前。
中山医院原院长的杨秉辉教授,在一次唯爱资助的全科医生培训会上深情地说,“医生手里三件宝:一是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二是合理用药;三是一把手术刀。”杜老师的眼前掠过这位医学界泰斗的传奇。他在医学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专”:由内科到肝胆科;由研究肝胆到研究肝癌;再深入研究肝癌的早期发现,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病患的生命。他也由此闻名遐迩,但他却并非止步于此。他的心里不仅闪烁着天上的灿烂星光,也装着人间的万家灯火,社会上“看病贵”“看病难”的呼声不绝于耳。作为已进入象牙塔的专科医生,或许他完全可以对这些不闻不问,但作为上海著名三甲医院的院长,似乎不能无动于衷。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科医学的蓬勃兴起,即刻领悟到,那是健康人类的福音!回到医院,他毅然做了一件大事,在中山医院设立了“全科医学科”。以他幽默的个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算是‘以权谋公’吧!”
2007年9月30日全科医师项目合作签约暨奖助全科医师学员仪式上杨秉辉发言
开创全科医学,这是中国医学界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杨院长深知这件事的意义重大,他选择了一位在他眼里最合适的祝墡珠教授为科主任,开始了全科医学的探索和实践,迄今整整三十年。他以实践精准诠释了专科与全科的关系:专科代表了医学研究的深度;全科代表着医学运用于人们健康的广度,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两者缺一不可。就像健康中国的双翼,只有双翼丰满了,健康中国才能展翅翱翔。他也由此成为中国全科医学的北斗,为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导航。
如果说杨秉辉是中国全科医学北斗七星最闪亮的第一颗,那么祝墡珠就是紧随其后的那颗。她之所以被杨院长慧眼识得,那是因为她有着深厚的医学底蕴。她学的是临床,又去国外进修过急救医学,还在内科重症监护室较长时间工作。试想在ICU,面对的常常是多病共存的患者自然练就着她全科的思维和眼光。她果然不负杨院长的厚望,勇毅地成为中国全科医学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没想到她接手的第一项重要任务竟是申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全科医师培训计划。她自己还觉得对全科医学“一无所知”,仅限在国外进修时的印象。只能通过查阅大量书籍文献,完成了那份标书,成功获得了51万美元的资助。她深知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是全科医学起航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她将这笔资金全都投了进去,为科里的医生和基层的骨干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和出国进修机会。2010年她又提出了全科医生培训的CMH项目,旨在为我国200名符合资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提供免费规范化培养。得到卫生局的全力支持。
为不断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素养,2008年她创建了全科学术沙龙,因属于社会团体活动,经费来源困难。2011年她向唯爱基金的杜老师提出每年两万元的支持。杜老师毫不犹豫地作出每年支持5万元的决定。随着沙龙的拓展,2016年增至8万元,同年还增加了全科团队长双月论坛每年15万元。倒不是杜老师特别慷慨,而是唯爱一直都跟着中国全科医学的北斗在转,深知每一程对全科医学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延误时机。
一个崭新的学科从无到有,祝教授站在全科医学科主任的角度,以她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担任全科医学系主任的契机,率先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开设全科医学基础教育课程。还创新授课方式,让医学生去参加社区实践。而当首批全科医学生走向社区医疗一线时,她也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着那里的医生一起查房看诊。一天在普陀区长风社区服务中心,宋建玲向祝教授汇报一户签约居民的情况,老人90多岁,因青光眼恶变,眼球已经摘除。祝教授一边检查她的术后状况,一边与她聊家里的情况。老人家急的不是自己,而是她70多岁的女儿,因糖尿病走路常常摔倒,险象环生。祝教授让她女儿赶紧过来,检查视网膜情况。果然她的女儿也患有严重的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萎缩,视野缺损,这才导致她常常摔倒。糖尿病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又有青光眼家族史,祝教授的诊断自然是十分准确的。这就是全科医生需要具备的学识和能力,祝教授为社区全科医生作出最好的示范。就像一本教科书,像一部纪录片在宋建玲他们面前形象而生动地展开。这个故事不胫而走,对当时还处于朦胧中的年轻全科医生是一个深刻的启迪。
宋建玲医生接待病人来访
全科医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是全科医生的大舞台,家庭是全科医生的落脚点。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要走进千家万户,与居民家庭签约,不仅要了解家族病史,完成家系图谱分析,建立全家健康档案,而且要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祝教授的这个举动确实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社区全科医生的心是忐忑的,居民的心也是疑惑的。于是祝教授创造了一个家医服务模式,实行“双签约”,即每个家医与中山医院的医师结对签约,再与居民家庭签约。家医在为居民家庭服务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疑难杂症、危重病情,可开启绿色通道,直接预约中山医院转诊。祝教授的这个举措给家医和居民家庭都吃了定心丸。祝教授还深入社区,与普通居民聊全科医学,完全从老百姓的角度,讲得非常接地气。讲到大家的心里去了。大家也纷纷告诉她,“我们在社区能享受三级医院专家服务,祝教授指导的家医就是不一样!”“家医是我们自己的医生,我们信得过!”
社区全科医生的家医“双签约”试点一炮打响。祝教授也为在全市推开,早就做了准备。她苦心经营的全科沙龙正发挥着神奇的辐射作用。这个活动以“植根一线、社区承办、专家支持、共同提高”的原则,每月举办一次。每年的8-9月征集病例,主要是贴近基层的常见病、慢性病,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开始延伸到骨质疏松、下肢静脉曲张、幽门螺杆菌等比较难缠的病例,也包括外科的康复等。围绕着社区医院要建成“健康、康复、护理”三个中心的目标,选取大家关注度高的病例,请专家点评、讲课,分享先进的临床经验和医疗理念。与此同时,建立网络直播平台,每次举行沙龙活动,全市的社区医生的踊跃收看。全年参加线上活动的有超万人次,全国各地也有五千余人次收看。上海的全科沙龙已成为全国的品牌。
祝墡珠在社区带教全科医生
祝教授的心里也牵挂着缺医少药的西部地区,将全科医学普及到乡村医生中去成为她的梦想。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唯爱旗下的爱心企业华鑫证券开展西部扶贫活动,祝教授便与他们一起策划了培养乡村全科医生的项目。华鑫出资150万元,祝教授组织上海的全科医生团队,去贵州剑河县培养县、乡、村三级全科医生,用四年的时间,顺利实现了预期目标。祝教授多次去乡镇卫生院为乡医讲课,去乡村卫生室了解情况,在田间地头与乡医一起用餐,都在当地传为美谈。
祝墡珠培养乡村全科医生
祝墡珠与乡村医生在一起
虽然祝教授走在乡间小路,却有世界眼光。她的理念、她的做法都与世界接轨。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不算早,但祝教授以她的智慧才能,以她的不懈努力,追赶着先行者。2019年,经过评选委员会的严格评判和投票,祝墡珠以绝对优势高票当选WONCA(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亚太区域唯一荣获五星级医生奖的医生。
祝墡珠荣获WONCA亚太区五星级医生奖
祝教授是一颗巨星。或者说她也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与杨秉辉教授等一起为中国全科医学导航。
唯有爱,让星光璀璨
唯爱天使基金从资助医学生起步,随着医学生的成长而成长,随着医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由关注新星的成长轨迹,到紧随北斗的导航,细数唯爱的脚印,倒也走得踏实:基金成立的当年便开始资助全科医师的规培,2011年资助住院医师的规培、资助全科学术沙龙,2013年资助住院医师科普月月讲,2016年资助全科团队长论坛,2017年资助培养西部乡村医生的项目。随着新星的成长,更关注星光的亮度,为此他们设立了一个又一个奖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院医师奖“科普月月讲”优胜奖和三、二、一等奖;全科基层服务卓越奖……所有的奖项都是助力医生怀着满满的爱心,为治病救人而努力。让新星的光芒由内而外地映照出来。
祝墡珠教授是首批获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杰出贡献奖的。她创建全科沙龙,在长风设立她的工作室,带出了史玲、宋建玲为代表的一批骨干;她创建的中山医院国家级全科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出李长舜、张青龙等一批全科新生力量。
祝墡珠在全科沙龙讲课
宋建玲是上海社区全科医生中第一个签约的家医。由10户发展到500多户,成为家庭健康的守护人。许多家庭都表示,“我们全家都赖上她啦,我们只认她,决心做她的‘钉子户’!”2019年她被选派代表普陀区参加上海社区卫生医务人员技能竞赛,经过层层选拔,6轮淘汰制比拼,最终她站上了一等奖的领奖台。整个竞赛过程都在上海电视台全程播放。
同时她被推荐参加香港医学院全科培训班学习,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并以她的全科医学的实践,荣获了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原主席李国栋设立的奖学金。2019—2020年,她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她撰写的论文获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年度论文评比一等奖。
史玲以她的精湛医术与工作能力,2009年调到长风社卫当院长。2015年聘请祝教授到长风指导,使得长风发展风生水起。作为祝教授团队的骨干,她还常常被祝教授带着去全国各地讲课。了解到在大山里,一天只能走十来家,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天就黑了,但他们总是马不停蹄。2016年,她荣获第七届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8年获得吴阶平全科医生奖,2019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史玲医生
经过中山全科基地三年的规培,李长舜满怀信心地来到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全科医生。那天,他看一位老伯的验血报告,发现他的白细胞指标很高,很可能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老伯非常紧张,为缓解他的情绪,李医生耐心地告诉他;这个病不是很可怕的,只要随访,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就可以健康地生活。但是要去三级医院确诊。老伯的心情好了一些。从瑞金医院回来,他笑着告诉李医生,“专家跟你说的一模一样,我以后就在你这里随访了。”
在他签约的家庭中,有一对94岁高龄夫妇。老伯前列腺问题严重,他经常上门为老伯换导尿管。老太的身体很好,还一直照顾着老伴。老伯去世不久,发现老太严重心衰。家人急着要送她去三甲医院。李医生与他们沟通,老人现在的状况,去住院并不方便,如果留在家里治疗,便于观察,随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他们倒也信任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已经完全康复,可以出楼活动了。
现在社区里的居民对李医生都非常信任,即便去三甲医院看病,也把专家的诊断结果,用药情况拿来请李医生过目,好像李医生看过后他们更放心。李医生却说,“其实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患者将专家的成果拿来让我学习啦!”他曾被评为“长宁区十佳医生”。
李长舜医生为病人看病
张青龙于2010年以优异成绩完成规培,去了长兴岛做全科医生。岛上居民居住分散,当时镇卫生服务中心是唯一的一家公立医院,医生少,病人特别多,紧张得每天都像打仗一样。
张青龙医生
那天他在医院值班,看见一位患者进门,脸色土灰,大汗淋漓,还直说胸闷,他马上给他做心电图,发现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即刻采取急救措施,并拨打120。只是120没到,患者突然呼吸心跳消失,他立即行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急救,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由于没有家属,张医生亲自护送他去了第七人民医院,通过绿色通道装了支架,挽救了患者生命。
那天门卫急急跑来找他,门口有一位患者吃饭噎住了,已经昏迷倒在了路边。他立即赶去,只能在马路边为患者做“环甲膜穿刺”。当时并没有专用环甲膜穿刺的医疗器械,只能用20毫升的注射针头给她做了穿刺,开通了气道,呼吸就有了。120来的时候,她已醒了过来。
他还碰到一个小朋友在家里吃感冒药后,发生过敏性休克。当时家长脸都吓白了,他反应快,抢救措施果断,120到的时候,孩子也已醒了过来。这一场场紧急抢救,还真让人惊心动魄。
张医生不仅是抢救现场的一把好手,在为患者治疗时,更是耐心细致。
2013年6月,一位老伯摔倒后,股骨颈骨骨折。在家卧床两周后发热,他上门为他诊治,发现骶尾部及足跟部褥疮,特别是足后跟皮肤组织已发黑坏死。他立刻为他更换导尿管,清创去除坏死组织,然后坚持换药,帮助病人功能锻炼。经过半个多月治疗,褥疮基本愈合,身体得以康复。
他边工作边学习,2018年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2020年被聘副主任医师。连续多年被区卫健委嘉奖、记功,全国百佳健康守门人、抗疫先进等。
他在岛上已被居民视为朋友和亲人,他们离不开他。他也成为坚守海岛的一颗星。
全科医学在中国刚进入而立之年,在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瞬间。却已见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十分耀眼;专科的星辰在各科团队长的带领下,也都跃上了各类的排行榜,在最需要星星的地方,亮起他们的身影;还有那些毕业后惦着老家的缺医少药,毅然返回故乡,在山区、边陲,那些更需要星光的地方,发出最炽烈的爱与光,照耀生命的征途。
听着这些动人的故事,仰望浩渺无垠的天空,看到一颗颗星星进入各自的星轨时,呈现出熠熠闪烁的迷人景象。让人不禁感慨:唯有爱,让群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