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9:5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頔 赖鑫琳 选稿:丁纯醇
“音乐之门”是北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酷暑刚刚过去,麦玉培夫妇又惦记起了一位许久不见的“老朋友”——那棵曾陪伴了他们一家人60年的紫藤。
麦玉培原先住在吴淞路的石库门弄堂里。他12岁时在天井栽下一株紫藤,60年来,紫藤见证了他和家人一个个重要时刻。旧改后一家人将搬离蜗居,麦玉培却迎来幸福的烦恼——自己有了新房,能不能给紫藤也找到新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给虹口区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人民来信”。询问很快有了答复,紫藤被成功移植到了和平公园。在悉心照料下,2023年春天再次绽放。
守护紫藤的故事,在虹口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画卷上又添上了温馨的一笔。这份画卷上的温馨故事还远不止这一个。
近年来,虹口区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的理念,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软实力提升的目标取向,围绕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展示窗口的奋斗目标,着眼民生实事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城区环境,涵养城区文明风尚,推动城区发展和文明创建双提升,让居民“得实惠、可感受、更满意”。
改善城区环境让居民持续受益
“有医院、有学校、有风景,生活环境相当好!”每当说起自家这套房子,虹镇老街旧改居民陈子明总会说出一连串的好。
虹口区曾是上海危棚简屋最集中、旧改任务最重的老城区之一。其中,陈子明曾居住的虹镇老街最为出名。这个中心城区曾经最大的棚户区,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当时居住了逾1.38万户居民,是上海知名的“穷街”。每每回忆起这条街的过去,“老土地”们都说:“虹镇老街的老百姓最怕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一家三口人,挤在15平方米的蜗居里。”“只能把电源插板放在席梦思上,谁想到插板突然着了火,街坊四邻都遭殃了!”
旧改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虹口区一直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最大的民生、发展和盘活城区资源最大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累计作出征收决定97个,帮助7.5万余户居民搬离旧居。去年6月30日,虹口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
在推进城区发展和文明创建的进程中,“穷街”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了瑞虹新城;曾经的18街坊,成为海派新地标今潮8弄;480米高的白玉兰广场成为浦西新地标……居民早已搬离了蜗居,手拎痰盂、马桶的老城厢生活渐成历史,摩天大楼代表的繁华商业彰显着未来。
让居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城区日新月异,群众如何同步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虹口区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百姓生活品质。近年来,虹口区大力推进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全长3.4公里的滨江岸线全面贯通,开放绿地13.7万平方米,建成步道7.4公里,推动虹口滨江成为文明的“新名片”。西有河滨大楼、中有北外滩滨江驿站、东有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虹口区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市民群众在城区治理的过程中深度感知文明,共享文明成果。
虹口区是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区之一。截至去年末,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已达28.54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一半。
怎样做好这些“老小孩”的“养、食、居”?虹口区将文明城区创建同“我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将各类民生诉求清单转变为文明创建的满意清单,把文明城区创建的内涵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创造更加方便、快捷、高质量的社区养老环境。
“买了红烧大排和莴笋,还有咸菜毛豆肉丝。我们老年人胃口不大,家里自己烧又吃不完,喜欢到食堂来买。”郑阿姨点赞的江湾第一市民驿站社区食堂,一开张就成了附近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间的“网红”。目前,虹口区已建成市、区两级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18个,其中社区长者食堂17个,每个街道均设有1到2家社区长者食堂,大部分老年助餐点都设立在家门口的市民驿站和老年活动室内,以配餐形式提供午餐服务,基本满足了老年人享受就近、便捷、价廉的饭菜。推动“新时尚”成为“好习惯”
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希望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垃圾分类是社区治理的“晴雨表”,习惯的养成却并非一蹴而就。虹口区积极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健全垃圾分类常态化工作机制,广泛发动志愿服务组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广大青少年参与低碳生活新时尚,以开展垃圾分类创意大赛、成立垃圾分类宣讲团等形式,推进绿色低碳理念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园区、进楼宇,擦亮文明虹口“绿色名片”。嘉兴路街道成立“低碳生活新时尚志愿者服务队”,组建“低碳生活新时尚宣讲团”,借助中心商圈、和平公园、居民区等地理优势,开展知识问答、闲置物品交换、“奇趣课堂”亲子互动等科普公益活动。
除了垃圾分类志愿者,虹口区的志愿者还广泛活跃在理论政策宣讲、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文明创建、助学帮困等各个领域,随手志愿成为新风尚,一抹抹“志愿蓝”共同点亮文明之灯,绘就靓丽的文明风景线。目前,虹口区注册志愿者19.3万余人,志愿服务队伍2200余支,先后涌现出陈琳等5名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嘉兴路街道。
虹口区还积极选树培育先进典型,推动居民群众争做文明城区创建的主角。截至目前,全区已有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等全国文明单位6家,曾宪仁等全国文明家庭2户,易解放等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董瑞等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卢广宏等7人荣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含提名)。
文化滋养带动文明程度提升
虹口区被称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过程中,虹口区不断丰富文明城区创建的内涵,打造人文环境,增强城区软实力,努力为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提供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居民在感悟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文明素养。
红色基因流淌在虹口城区发展的脉络中,中共四大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等场馆被打造为传承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鲁迅、茅盾、郭沫若、夏衍等众多文学名家都在这里创作、生活过,如今在书香浸润下,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1925书局、建投书局等特色书店也都坐落于此。
文化的滋养带动城区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为文明城区创建注入精神的力量。徜徉在虹口区,市民们可以悠游梧桐树荫,品尝弄堂美食,欣赏石库门建筑,体味“有故事的老房子”背后的文化底蕴。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虹口区发挥优秀文化的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近年来,虹口区持续深化市民修身行动,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积极开展“新七不”规范宣传实践和“文明餐饮”“文明用水”“文明交通”“文明养宠”“文明旅游”“生活垃圾分类”等“七大文明行动”,不断引导市民文明行为,提升市民素质。
虹口区将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积极推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多办群众关心、基层需要、社会关注的好事实事,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让城区面貌更美好,群众生活更幸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简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由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文明办和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自1994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以及“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信念,致力于发掘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传播慈善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广泛动员民众和团体参与,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
品牌项目 更多>>

“孝亲敬老”系列慈善公益项目
为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特设立“孝亲敬老”慈善公益项目专项资金池,在全市开展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系列慈善公益活动,发放爱心慰问包、帮助老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为老人提供爱心助浴、...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