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让残疾人从就业到乐业

2024年7月24日9:29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马芸

  婷婷小时候有个律师梦。

  如果一切按部就班,梦想很有可能成为现实。然而,她听不见。听不见,就意味着许多职业都对她关上了门,更别提需要大量沟通对话的律师工作。听不见,当然也可以靠各类补贴和家人照顾过活,但就这样度过一生,未免有些不甘。

  婷婷还是走了出来。她做过行政助理,做过网页设计,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咖啡师。笔者在黄浦区蒙自东路的LiLi Time咖啡馆见到她时,她正在店里忙碌着,时不时礼貌地招呼客人。

  在上海,有近11万名婷婷这样处于就业年龄段内的本地残障人士。“我们希望把重度残疾人托起来,中度残疾人扶起来,让轻度残疾人走出去。”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赵伟时介绍,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有5.56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其中大多为分散按比例就业,也有人选择集中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或者务农。此外,还有不少从外省市来沪就业的残障人士。

  对这些残疾人来说,就业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更关乎就业质量,关乎自尊自立。

  “最低期望是走出家门”

  又到一年毕业季。为了助力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前段时间,一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阳光201”举行,十余家公司带来数十个岗位,其中不乏索尼(中国)、Inditex集团、太平洋保险这类知名企业。

  招聘会正式开始前,已有不少残疾人求职者来到“阳光201”,其中既有上海本地人,也有从外地赶来的残疾人大学生。就读于徐州某职校的小余学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由于他右手先天性畸形,无法灵活操作电脑,因此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上海就业机会多,看到招聘会消息就过来了。”他说,之前在网上也投过简历,但往往都石沉大海,还是线下更加靠谱。很快他就投出了三四份简历,与公司HR热聊起来。

  “网上投简历没回音,很有可能是企业对录用残疾人缺乏心理预期。”一位HR说,招聘涉及公司发展战略,需要整体考虑。以她所在的公司为例,原来只有一名残障员工。为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公司决定在两到三年内招聘10名左右的残疾人。为此,人事部门提前开展内部宣传,向各部门收集岗位需求,最后确定了行政采购助理、行政数据分析方向两个岗位。“只要应聘者的能力与岗位匹配,能够胜任工作,我们都非常欢迎。”

  参加招聘会的公司,带来的都是这类经过内部筛选、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如培训助理、电商客服、招聘专员、出纳专员、咖啡师、软装设计师等。对于年轻的残疾人来说,这里是一处“求职友好”的地方。当天,参与招聘会的残疾人有105人,意向录用率为36%。

  不过,尽管有社会各方支持,残疾人要找到一份工作仍然不容易。晓俊今年即将从上海某职校毕业,由于脊柱先天发育异常,他的胸廓呈扭曲状,日常活动能力受限。这天,他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参加招聘会,与HR沟通的结果却不甚理想。父亲不解,晓俊平时热心校园活动,学习也很用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即便屡屡受挫,他还是鼓励晓俊走出家门,“我对他的最低期望是一定要出来工作,哪怕只挣基本工资,也比躺在家里好”。

  正在上海求职的湖南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小佳患有脊柱侧弯,但她的残疾程度比晓俊轻得多,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她也是残疾人。她面临的则是另一种困境:参加综合性招聘会时,会因残疾而受影响;去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又会因为残疾程度较轻,被认为“大材小用”,HR往往建议她寻找匹配度更高的岗位——这样的岗位,她至今还没找到。

  今年30岁的金金高高瘦瘦,她双耳失聪,我们只能通过语音转写文字软件沟通。她说自己之前在南京当数据标注员,月薪只有3500元,来上海就是希望多赚点钱。“现在很难找到工作”,她接着打下两个字,“很愁”。

  挖掘更多可能性

  按照一定比例,残疾人分散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各类单位工作,这就是“分散按比例就业”。赵伟时说,近年来,分散按比例就业已经取代集中就业成为我国残疾人主要的就业形式。这解决了过去就业渠道单一的问题,能够让残疾人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

  位于莘庄工业区的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招募残障员工了。起初,8名残障员工都在马桥分厂的捆包流水线工作,“那时候只能做到将他们统一安置、集中管理”。人事总务部部长刘凯介绍,后来随着工艺提升,同一个岗位需要的人数有所下降,为了保证残障员工的就业,就尝试把他们分散到各条流水线,由此开辟出一条残健融合的新路。

  截至目前,大金空调累计招收114名残障员工,除已离职和退休的员工外,仍有52名在职残障员工,他们分布在一般岗位、技能岗位、办公室和后勤等17种岗位。2023年公司雇用残障员工比例达到4.79%,远超《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中规定的1.5%的用人单位免缴残保金标准。

  盛晓波就是从捆包车间一路成长起来的。他有听力障碍,早年在一家面包工厂做饼干。后来工厂搬迁,他便应聘进入大金空调,干起了捆包工作。“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我们残疾人找工作困难,能到这里不容易,我觉得还是要珍惜这个岗位,所以就做下来了。”他比画着,大金空调的手语老师翻译道。

  这些年,盛晓波不光“做下来了”,而且越做越出色。他目前担任捆包内作班长,负责6条流水线。每天早上7点半,他就来到车间检查设备,确保机器正常运转。流水线动起来以后,他要来回巡视,及时解决问题。

  钎焊是难度较高的一种焊接工艺。在大金空调,即便是健全职工,熟练掌握钎焊技术也不容易。轻度智力障碍的钎焊工人沈骏,技能水平却已经达到A级。2014年,大金空调为残障职工提供挑战“战略技能”的机会,通过培训帮助他们胜任更高技能的岗位,沈骏就是其中一员。他比常人多花数倍时间学习钎焊,直到各项技术成为“肌肉记忆”。有同事感慨:“他们记得慢,但一旦记住以后,忘记得也慢。”

  只要给残疾人机会,他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对企业来说,这也可能成为新的发展优势。《哈佛商业评论》2023年7月刊一篇文章提到:“人们往往认为,雇佣残障人士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最适合由非营利组织或公共部门组织来完成。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文章进一步指出,在许多行业,雇佣残障人士可以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的盈利能力。比如,残障员工往往具有独特才能,更擅长完成一些特定工作;残障员工的存在可以改善整个组织的文化,提升组织的协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兼容并包”的声誉有助于强化企业对客户的价值主张,使客户更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树立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可以帮助企业在资本和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

  找到工作了,然后呢

  成为一名咖啡师前,婷婷曾在某家公司担任行政助理。“你敢相信吗?他们竟然安排我接电话。”她回忆起来哭笑不得。那时候,尽管她有了稳定的工作,通过佩戴助听器,听力也有所改善,但工作本身还是给她带来了很多压力,“听到电话铃声就很恐惧”。

  更难的是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有一次,婷婷看到同事们围坐在一起大笑,就上前询问他们。“他们可能觉得跟我沟通比较费劲,就摆摆手说没什么,小事情。”婷婷说,后来她便习惯独来独往了。

  当下,一个清晰的共识是,就业不光是找到一份工作,更包含对就业质量的追求。赵伟时指出,残疾人跟健全人一样,有生存、享受、发展的需求,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通道需要进一步改善。此外,企业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残健融合氛围,避免残疾人尴尬地伫立在角落里。

  在LiLi Time咖啡馆,婷婷的大部分同事也都是听障人士。“我是一名聋人,很喜欢咖啡,你们可不可以给我一个在这里学做咖啡的机会?”10年前的一张字条,让创始人章莉莉与聋人群体产生了连接。这里的培训流程、考勤制度都和常规的咖啡馆不一样:比如,培训不靠文字和数字,而是聋人更易于理解的插画;聋人的“闹钟”其实是手环震动,有时未必能被叫醒,因此章莉莉取消了考勤制度,只要求员工如果迟到要告知搭班的同事,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婷婷现在已经晋升为店长,每天从早忙到晚,“累肯定是累的,但内心很充实、很快乐”。

  残健融合,首先要从搭建沟通桥梁开始。大金空调内部流传的两本《大金手语》,已经成为不少健全员工的“必修教材”。与市面上的手语教材相比,《大金手语》创造性地增加了许多大金常用工作手语,比如打钉、热熔、配料、点检、铲车、不良品等等。参与该书编写工作的刘荫5岁时失去了听力,进入大金空调后,从流水线干到办公室,逐渐成为厂内一大批听障员工的“知心姐姐”,经常帮助听障员工表达诉求,解决困难。

  此外,大金空调还聘用了两名手语老师,通过翻译让残障员工和健全员工彼此理解。在一系列举措下,残健融合的气氛在厂内流动。刘凯分析,这种气氛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从马桥工厂时期就开始酝酿。后来残障员工分散到各个岗位,但他们之间仍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吸引越来越多残障人士加入其中。

  在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让刘凯印象深刻。他说,大金空调的理念是“同工同酬同要求同成长”。起初,公司提倡的只有前四个字“同工同酬”,“同要求”是盛晓波、刘荫等第一批残障员工们提出来的。刘荫告诉我,之所以提出这个口号,就是希望自己不要被区别对待,“健全人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

  在上海,残疾人的就业选择越来越多元,对残疾人更友好的就业环境也正在形成。赵伟时介绍,除了给予雇用残障人士的企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以外,市残联还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就业创业支持。在“阳光201”,烘焙、非遗、录音等由残疾人创立的工作室都在良好运转,为残障人士走向社会铺设更多可能性。

  正如LiLi Time的标语所说,“爱是被点亮的生活”。(Love is life illumed.)一座人民的城市,也因越来越多残疾人被看见、被尊重、被成就而闪亮。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