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10:07 来源:慈善公益报 选稿:马芸
丝路文化是依托于丝绸之路的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丝路慈善是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汉武帝时,就有张骞出使西域“牛羊以万数”“使遗之他旁国”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变迁更迭,丝路文化不仅没有消退,反而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朝代,丝路慈善亦得以传承与发展,历久弥新。进入近代以后,慈善不再只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产物,而是作为一项专门的事务走向域外。宇内与海外热衷于慈善的华人,竭尽所能,对遭受重大天灾人祸的国家、地区,予以人道主义援助。时至今日,丝路文化早已超越既定“路”的地理范畴,既植根中华,又面向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体现。华人慈善是丝路文化践行与传播的主体,二者相伴而行,对“一带一路”文化根脉以及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华人慈善与丝路文化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识者正之。
丝路文化中的本土慈善
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交流碰撞始终是双向的,除了直接的商品贸易,社会生产、文化习俗、民族宗教等皆是如此。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之间,源于河南仰韶的彩陶文化与中亚的青铜文化就已发生碰撞,展示了早期丝绸之路的基本轮廓。汉代丝路最初以联络西域诸国共击匈奴为目的。随着汉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成熟,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了主要内容。这一过程具备突出的民族性,特别是植根于华夏文化的本土慈善,成为丝路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
最直接的表现是中原先进的生产与文化习俗的传播。中原地区的铁器冶炼、农业水利、纺织种植、造纸制药等技术传入域外的同时,类似于儒家、道家以及其他中原朴素的慈善思想也对域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书于晋代的《楼兰简》即有“仲尼”二字,高昌国自第一代王麴嘉起,就设博士教以儒家经典。吐鲁番出土蒙书《太公家教》多宣扬忠孝、礼仪、修身、重贤等内容,类似于“孝敬里”“顺义乡敦教里”等尊老记述在高昌墓志中屡见不鲜。北凉王蒙逊极崇儒学,“求周易子集诸书”,故而宽厚仁怀。敌国后凉遭大灾,蒙逊一次送粮万斛,以接济灾民,“百姓怀之,乐为之用”。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在秦地作《道德经》后,即与尹喜游历西域之地,甘肃天水、临洮凤台山、敦煌三危山与新疆和田等地皆有发现早期老子道观。道家的神秘学与西域方术结合,其“天道德善观”产生了广泛影响,遂有“老子化胡”之说。唐朝李氏以老子为先祖,太宗将《道德经》译为梵文,“以遗西域”。金元时期,道家为成吉思汗尊崇。丘处机远赴西域,历时两年多,行程三万余里,以“一言止杀”传为美谈。本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在域外传播的同时,域外宗教慈善也对宇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丝路慈善自汉至明,经久不息,但也时刻受到生产关系的限制,只是丝路交流中的间接产物。类似于本土慈善中广泛分布的养济院、六疾馆、漏泽园等慈善机构也并未延伸到域外。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等新型慈善团体的出现,慈善成为了专门事务走出国门。尽管当时国力弱小,但这些本土慈善人士和机构秉承“救灾恤邻”“己饥己溺”之情怀,摒弃国与国之间的偏见冲突,对域外的天灾人祸等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救援,如为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22年的俄国春旱、1923年的日本关东地震等提供了人力与物力支援。与此同时,以海外“潮人”为代表的慈善团体陆续出现。这些南洋华人循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踪迹,其慈善事迹遍布越南、马来、暹罗、新加坡等地,无论在灾荒救助、乔乡教育、公共卫生,还是抗日援华等,皆作出了突出贡献。
古代与近代丝路慈善,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侧重虽略有不同,但在根源上却是一致的,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与域外交融形成多元文化,构建出丝路文化的本体,丝路慈善也随之具备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国家性,并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与丝路慈善的现实思考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丝路经济焕发新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即“一带一路”。丝路经济带横穿整个欧亚大陆,据统计,其辐射影响范围达到约4900万平方公里,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丝绸之路的延续,始终以和平交流为基调和底色,不仅是经济合作的战略框架,更为文化交流与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丝路文化与华人慈善在当代的结合,反映了历史的延伸和现实的需求。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通道,更是慈善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华人慈善组织能够借助这一平台,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有效地参与到沿线国家的发展中,同时传播中华文化的慈善理念。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促使华人慈善在国际合作中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尊重与融合,通过吸纳借鉴丝路慈善的历史经验,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与不同国家的政府与慈善组织合作,推行具有全球视野的慈善模式。
总之,丝路慈善作为丝路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核,见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传承与创新,彰显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思想理念。丝路慈善消融了不同种族、国家、文化的隔阂,跨越了历史、文明、地理的界限,为现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消除了阻碍。丝路慈善历史悠久,同时又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与前景。
{此文系2024年10月11日在银川“首届丝路慈善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本报有删节)。作者周秋光系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 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万佳敏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