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启动建设社会4分钟急救响应系统

2024年11月25日9:55 来源:央广网 选稿:马芸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中国每年因心脏疾病猝死的人数多达76万人,其中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心搏骤停的抢救时间为黄金4分钟,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及时施救,成功率能提升40%左右。

  不过,4分钟内,急救车很难到达。当意外发生时,具备急救技能的“第一响应人”如果能在现场果断开始施救,提供心肺复苏、(AED)电击除颤等及时的救护措施,就能为挽救生命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增强社会急救能力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如何抓住“黄金4分钟”的时间窗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生命救援提供更多保障?

  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秘书长、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介绍,目前,我国以120为代表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一直在逐步完善中。

  陈志说:“我们的核心指标,包括院前急救响应时间都大大缩短,网络急救站点也在不断建设,但是在一些基层,120院前急救体系还不够完善,服务质量还不高。另外,即使是在发展比较好的大城市,120的服务能力与我们在临床中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心搏骤停患者,他的最佳时间窗口是4分钟,现在比如北京西城区的急救车,当你拨通120电话那一秒算起,到现场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未来几年我们争取能够跨入到8分钟,但是这和我们抢救心搏骤停最佳的时间窗口4分钟还是有很大差距。”

  心搏骤停的急救有一个关键词——黄金4分钟。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唐柚青说,这4分钟是抢救的最佳时间,但往往救护车到达前是“急救空窗期”。

  他表示:“对于心源性猝死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我们本身设定的大脑耐受缺氧的时间是不能超过6分钟。超过5分钟至6分钟,意味着大脑受损非常严重,基本上失去了脑复苏的机会。在任何环境下,目击者发现有人倒地了,甚至初步判定他出现了心跳骤停,单纯靠120救护车过来显然不够。不管再怎么快,原则上来讲,也不可能达到4分钟就到现场的要求。”

  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救助,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就会下降10%。唐柚青介绍,目前120的调度已经能够对患者身边的家属,包括急救志愿者进行远程医学指导。

  唐柚青说:“从120的响应,我们已经要求调度员必须尽快识别到底有没有出现心跳骤停,指导目击者基本的复苏要领,不要停止,等到120车到达。相当于在专业的指导下,尽可能让病人已经实施了胸外心脏按压,为后续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如何突破4分钟的时间窗口,让更多心搏骤停的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抢救?陈志进一步解释,在专业急救力量到达现场前,如果现场人员具备心肺复苏技能、会使用AED,将极大提高心搏骤停者的生存机会。因此,建设社会4分钟急救响应系统非常有必要。

  陈志表示:“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76万人由于心搏骤停而死亡,但是这76万人如果我们救得早、救得及时、救得正确,其实有50%的机会都是可以被挽救的。当一个人心搏骤停以后,他身边的人能够早期识别,并且在4分钟之内为他提供心肺复苏、AED的救命电击这样关键的措施,配合急救车到来的专业抢救,我们就能够成倍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全力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示范区工作人员肖子文介绍,当地急救志愿者的常态化培训已经有8000多人,并成立了4支急救志愿队伍。

  “在训练的机器上,可以培训急救志愿者;我们有8个固定点位,给社会工作者以及群众提供常态化的培训。通过线下培训和线上培训相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制。我们还要做一户一码的推广,在所有的小区贴一个码,让救护车随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我们要做急救领路人,也有小区已经在开始做示范区了。小区的物业和保安都是急救领路人,首先他要参加培训,成为会心肺复苏的人。比如这个小区出了这个问题,救护车一来,他马上就要带着救护车找到伤者。”肖子文说。

  在培训的基础上,松山湖还在推广多项措施,搭建社会急救体系,为的就是更好地实现院前急救,目前已有成功的救助案例。

  肖子文介绍:“整个市里面120和所有的AED包括所有的医院都建立了联系。出现一个病例以后,120马上就会把这个信息推送给周边所有的志愿者,一收到信息,他离患者很近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跑过去。120的车马上就会出,我们现在还装了一个车载的视频系统,求助人可以通过视频连线,医生可以一对一指导他怎么救。这是一个体系的搭建,松山湖有三例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今年,社会4分钟急救应急响应系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院前急救、社会急救基础较好的城市试点建立。该项目通过志愿者培训、AED定位及落实管理单位主体责任,逐步打造一个“社会4分钟急救圈”。作为试点城市,北京已通过120指挥调度系统开放AED设备定位。市民打开微信搜索“北京120”小程序,在首页就可以看到“重点公共场所AED电子地图”。陈志表示,目前基层急救能力建设的方案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未来将建成高效的急救响应系统。

  他说:“我们要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实现对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患者精准定位。第二,在社会公共场所大量配置AED,同时这些AED的地理信息也要到120的系统上备案,并且精准定位。第三,我们要对社会公众进行大面积的高质量的急救科普培训。第四,我们选拔出一些有意愿、有能力的人,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像上下班一样,当他认为自己条件许可的时候,就可以向120的系统开放他的精准定位。”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建设社会4分钟急救响应系统开了好头,要实现“有人倒下,第一时间有人来救,有人会救”,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马亮表示:“怎么样让这些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在真正使用的时候能够用得上。现在有了硬件,大家看到路人遇到意外的时候,敢不敢去伸出援手?也同样值得关注。很重要的是打消全社会的顾虑,让大家敢于‘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出手之后不后悔,这种社会文化的建设非常关键。我们有比较好的培训体系,怎么样去加强相关的财政投入,包括推广急救的知识,让大家都能够愿意花一些时间学习急救技能,既能够帮助到别人,在自己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