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 同题共答 双向赋能
推动沪喀合作交流再上新台阶

2024年12月24日9:57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马芸

  巍巍昆仑山,悠悠叶尔羌,丝路古城喀什美得如诗如画。

  苍茫戈壁间,寸草不生的荒地长出了苜蓿,圆了当地群众“沙漠绿洲梦”;现代车间内,上海力量打通棉纺全产业链价值,让“喀什优棉”走向世界;“初心驿站”里,用“一喀啡”的时间重温一段红色岁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育课堂上,足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曲线,也勾勒出莘莘学子美好的未来……

  今年是上海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整体入疆第二年。按照“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总体要求,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累计落实183个项目,用真心实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沪喀合作新篇章。

  以实干担当促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上海援疆始终把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援疆放在重要位置,紧密结合上海综合功能优势与喀什区位资源禀赋,持续激发喀什发展内生动力。

  以做好招商引资为抓手,上海援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召开上海·新疆产业援疆推介会、积极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业援疆集中推介活动和“创疆来·新疆产业合作招商推介会”等,吸引包括碳索芯材人造钻石、美国通用净水、中国科学院盐碱地治理、爱生泽生物科技、高产饲草植物工厂等84个项目落地生根,全部达产后可新增就业27700人。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首创产业援疆“首席服务官”制度,落实“5+X”工作机制,由上海援疆干部当好产业链链长,并“一企一策”提供一揽子服务,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同时,成立沪喀产业协作联盟,做好“四个+”“土特产”文章,推动相关产业向下游延伸,与上海援疆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分指联动,与金融机构携手,因地制宜开展“组团式”产业援疆,攥指成拳,合力致远。

  如今,行走在喀什,处处活力满满,处处生机勃勃——

  在莎车,治理后的千亩戈壁滩欣欣向荣。今年2月起,在此前完成一期约1000亩示范基地打造的基础上,绿技行(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启动了第二个8500亩戈壁林草作物丰产增效科技示范基地,利用绿色生物基材料、AI智慧管养等颠覆性创新技术,把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改造成具备植物生长六要素的完整生态系统,打开了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想象空间。

  在巴楚,工业园印染产业区机器轰鸣。喀什是全疆第二大棉花主产区,上海则拥有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集团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围绕补链延链强链,上海援疆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吸引一批龙头企业落户,解决当地棉纺织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附加值较低等痛点问题,并通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喀什优棉”,整合沪喀两地优势资源,构建全球核心棉区产销一体化发展格局,讲好“喀什棉、中国芯”的生动故事。

  在泽普,赛力乡荒地村变身新晋旅游打卡地。在上海援疆的支持下,“叶河花月夜”景区以“国有公司+乡村两级+村民”为运营管理模式,打造叶河繁花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玫瑰花婚礼、花田喜事婚庆宴会厅、七彩花田、麦西来甫广场等15个打卡点,延伸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更提供了就业岗位60余个,用“甜蜜产业”带起“甜蜜事业”。

  在叶城,上海援疆大力推进西夜迷城、宗朗灵泉等景区改造提升,充分挖掘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独特资源,筹建乔戈里峰登山大本营,积极组织“叶城人游叶城”“2024汽摩挑战赛”等活动,2024年共接待游客634.05万人次,其中疆外游客10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3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援疆质效,上海援疆还指导成立沪喀电商合作联盟,推动美腕、盒马、本来生活、小红书、淘天集团、B站、携程等上海头部电商企业和喀什本地代表企业加盟,充分发挥进博会、“五五购物节”、“网上年货节”等重大节点溢出效应,举办援疆专场、“2024新疆喀什水果节美食节”等活动,首发五款“沪喀优品”新品,支持盒马、华润Olé、联华、来伊份、叮咚买菜等市场主体发布援疆合作计划,并通过“沪喀消费协作系列大讲堂”加快市场渠道理念和标准赋能。

  以内涵建设强教育质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自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四县以来,一批批上海教育援疆人才在祖国边陲奉献自己,用爱与责任浇灌南疆“希望之花”茁壮成长。2024年,沪喀两地拟定《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人才高地教育援疆合作备忘录》,接续奋斗、守正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援疆。

  基础教育方面,在做好组团式帮扶的基础上,深入实施“玉兰工程”“名校挂牌工程”,四县各选一所高中挂牌上海对口四区市重点高中分校,通过开设分校、特色实验班等,输出管理团队、办学理念,梳理课程体系,培育师资力量;开展“上海—喀什希望网校”项目,试行数字教育,让上海优质资源惠及喀什学子。

  高等教育方面,打造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程,在喀什建设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国情教育基地,上海6所高校与喀什3所高校结对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喀什大学建筑学院实现“从零到一”,持续助力土木工程学院做好科研项目的申报、团队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上海教育援疆人才、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马杰带领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论文,为喀什地区盐碱水淡化综合利用作出有力探索。

  职业教育方面,启动“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上海22所高校“以校包系”援建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在原有机械电气、汽车工程、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健康护理、公共基础6个系部的基础上,立足当地发展需求,新增现代通信、跨境电商、建筑钢结构工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检修、电力系统自动化、视觉传达设计6个专业,2024年招收疆外学生覆盖16个省市,占本级报到总数52.9%。

  “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围绕内涵发展,帮助学校搭建管理的‘四梁八柱’,做好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当地老师和学生在理念上实现新突破。”上海教育援疆人才、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彭宗祥说。

  改变,在悄然发生。

  想要成为“中国马拉多纳”的努茹拉变了。过去,他是“过人王”,常常单打独斗“一头扎进人堆”。升学喀什六中后,在上海援疆教育人才凌斌的教导下,他逐渐意识到战术执行和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也更加刻苦地投入每一次训练之中。

  “凌老师对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战术执行的准确性都有很高要求。起初,我并不理解,可当我真正走上绿茵场参加高水平比赛后,我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我热爱足球,我希望能踢进中国男足国家队,为国争光。”努茹拉说。

  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业教师木拉提江变了。虽然是土木工程科班硕士毕业,但当他成为教师,却依然陷入了“找不到课题”的迷茫。

  “上海老师告诉我,要走出‘象牙塔’,以问题为导向,到各个县里去交流,寻找现实痛点和难点。”木拉提江说,在马杰、周奎、吴志平3位上海老师的帮助下,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力求通过科研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痛点。

  莎车当地居民买买提江也变了。一年前,得知孩子考上了一所新学校,他还有些担心:“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什么学校?技能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现在,一提起这所学校,他立刻就竖起了大拇指。

  “学校设施一应俱全,环境优美,还有上海老师的指导,孩子学得开心,我们家长放心。这一年,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莎车大学’,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学会一技之长,为家乡发展作贡献。”买买提江说。

  在喀什,还有一群“石榴籽小先生”。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32年在上海宝山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的“小先生制”(即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即学即教)为蓝本,上海援疆会同当地教育局和团委,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现代文明素养带进千家万户,加快实现“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

  以人才为基筑健康高地

  医疗卫生事业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2023年起,为进一步推动喀什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提升,上海援疆基于科学调研,结合“喀什所需、上海所能”,确定了“顶天立地强腰筑基惠民”的工作思路,多维度发力增进喀什各族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顶天”,即深化上海市级医院与喀什二院“以院包科”“组团式”帮扶,制定和实施喀什二院医疗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把喀什二院打造成立足喀什、辐射南疆、面向中亚的医学高地;“立地”,即标准化建设乡镇一级医院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数字技术、白玉兰系统推动远程医疗,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健康守门人作用;“强腰”,即做强县级人民医院,上海援疆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把对口四县人民医院建成医联体中枢,放大“组团式”医疗援疆效应;“筑基”,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组团式”向疾控和基层医疗延伸;“惠民”,即针对孕产妇、新生儿、视听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实施“天使行动”“启明行动”“天籁行动”,提升当地群众获得感。

  “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上海医疗援疆专家、喀什二院副院长陈天翔说,推动人才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上海医疗援疆专家的“外力”,归根到底要激活当地医疗人员的“内力”,提高全院职工对人才引育和梯队建设的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机制持续提升“造血”能力。

  通过推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喀什二院引进了首位全日制985高校临床专业博士米热,并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培结业考试通过率与专业基地、轮转科室的教学绩效、年度绩效挂钩,以“一对一”导师制落实“传帮带”职责。在此过程中,上海医疗援疆专家也成立教学办公室,系统性地帮助当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进一步提高医护能力。

  在上海援疆的推动下,近两年来,喀什二院九大沪喀临床医学中心相继揭牌落地,共签约38个专家工作站和10名客座教授,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5项,其中全球首例2例、全疆首例7例、南疆首例39例,成功完成远距离5G心血管介入手术及5G远程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肺癌根治术。2024年,喀什二院顺利通过国家房颤中心标准版现场认证,高级卒中中心综合排名位列全疆第二名;执业医师和住培结业考试通过率双双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喀什二院在上海援疆赋能下发生的蝶变,喀什二院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喀什二院口腔科副主任阿迪力江·依米提说。2009年至今,在一批又一批上海医疗援疆专家的接续帮助下,他逐渐从一名懵懵懂懂的毕业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疗人才,并在前不久获得晋升。

  压力在所难免。口腔科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不停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作为一名管理人才,他还要全方位负责科室管理和学科建设。最初,阿迪力江·依米提不太适应,但在上海老师的帮助下,他学到了两个关键词:规范、计划。

  “每周二我们都有业务沙龙,上海老师会逐步演示,增强我们规范化诊疗能力。他也带着我们立足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室发展三年计划,并把上海标准融入每一处细节。”阿迪力江·依米提说,现在,他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分解成了不同阶段,并列出阶段性目标,不仅提升了工作质效,还得心应手地带起了10个徒弟。

  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海援疆四县发生。通过全面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上海援疆持续增强喀什二院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打通喀什地区医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并助力泽普县卫生系统荣获2023年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全疆第一名。

  此外,依托沪喀健康小屋、沪喀远程医疗服务保障中心等,上海援疆深入实施“健康乡村行”活动,盯紧“三降一提高”持续推进惠民服务项目,在南疆首次开展大肠癌免费筛查9956人,“启明行动”帮助55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天籁工程”帮助89名听力障碍患者回到“有声世界”,并为1300余名疑似先心病患儿实施义诊筛查,完成慈善手术49例。

  以“文化春雨”浸润民心

  音乐缓缓响起,舞者翩翩起舞,光影点亮了夜空,也点亮了喀什人民的文化生活——9月27日晚,2024喀什星空音乐节暨2024上海文化周开幕式在喀什古城高台民居拉开帷幕。

  这场演出,是喀什地区首个高品质音乐节。黄绮珊、金玟岐、平安等知名歌手群星璀璨,一曲《我爱你中国》更是引发全场大合唱。无论是身处大山中的叶城县西合休乡的百姓,还是生活在海拔5000多米的红其拉甫的戍边官兵,都能通过公共空间大屏、移动端小屏同步收看。

  这场演出,也集中呈现了上海的文化润疆成果。上海轻音乐团献上开场曲《金梭银梭致青春》,融合了经典歌曲《金梭和银梭》与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上海木偶剧团节目《布拟新趣》选用新疆非遗艾德莱斯绸制作全新木偶,将其完美融入海派木偶艺术……匠心和创新讲述着文化交融的故事,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后5天,2024上海文化周持续进行。除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外,一众上海美食、老字号商品,以及上海城市形象展、上海主题摄影展等也受到当地群众的追捧。截至10月1日闭幕,2024上海文化周累计触达线下群众60余万人次,并在国庆期间形成长尾效应。

  “‘文化润疆’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在为新疆输送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从新疆的观众身上汲取了灵感和力量。”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梁弘钧说。2024年9月起,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组成的“文化润疆”文艺轻骑兵在喀什共开展20场演出,覆盖15000名观众,并在2024上海文化周期间于喀什大学特别上演了《战上海》。

  两个月后,喀什向上海奔赴而来。11月29日至12月5日,“跨越疆海,共赴热爱”2024沪喀文化交流周在上海盛大举行,其中,“千年丝路锦绣传承”非遗文创开发、“喀什丝棉经线数字化印花和无水工艺”研究、“浦莎号”援疆包机游深度开发及宣介等9个项目在上海—喀什文旅投资促进大会现场签约;纪录片《叶尔羌河》与上海爱乐乐团跨界合作“首秀”,打造国产纪录片的首次视听交响音乐会;浦东、闵行、宝山、静安也开展了一系列有深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大力促进了上海与喀什文化文艺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我们在表演中有一个动作就是石榴花开,我也是其中一颗石榴籽,紧紧和祖国大家庭抱在一起。”七宝中学新疆班学生麦克力亚说,沪喀文化交流周期间,她和同学们带来了群舞《石榴红了》。

  如今,两场文化周均已落下帷幕,但上海援疆为喀什带来的“文化春雨”仍在浸润千家万户。落户喀什古城的“江南书局·丝路之光”书店,首个“沪喀青少年艺术基地”,全媒体广播节目《援建之声》,升级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的巴楚博物馆,面向对口四县62.7万青少年、全员发动、人人皆可参与的“爱我中华文明之美”系列大赛……一场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更好更优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推动文化润疆工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在上海援疆的支持下,作为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又一红色文化品牌项目,喀什“初心驿站”于月星上海城正式启用,在复刻沪上最“红”咖啡馆成熟发展模式的同时,创新性地融入具有喀什当地特色元素,用“一喀啡”、“喀什文创”、“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展喀什版本等讲好红色故事。

  “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老师为我们提供包括讲解、经营等在内的全方位指导,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对党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喀什“初心驿站”现场负责人阿尼克孜说,目前,她们也在联合当地社区、学校等单位策划主题活动,通过朗诵、歌舞、讲故事等方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简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由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文明办和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自1994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以及“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信念,致力于发掘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传播慈善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广泛动员民众和团体参与,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