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萤火虫"照亮4500余名山区孩子的成长路

资助金额已超5000万元

2022年6月21日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上海松江 作者:王梅 选稿:丁纯醇

  顾强参加工作仅2年多,但他与云南大山里的少年,因上海萤火虫助学团队结缘已有5个年头了。2018年,尚在读大学的他加入了这个助学团队,成为了一名助学“回访员”,从此和云南少年结下了不解之缘。

  全国高考刚结束不久,渴望成才的山里少年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憧憬,而顾强也一如既往地像个大哥哥一般同他们谈心分享。

图像

  这个名叫“上海萤火虫助学”的公益组织成立于2008年,创始人是松江企业家、地洲智云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军,如今,团队规模从早期的11人发展到了如今的2300余人,爱心助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14年来,他们一山一山又一山、一程一程又一程、一家一家又一家,用萤火微光照亮了4500余名山区孩子的求学路、成长路。

  萤火起于微末,汇聚成炬则强

  “一只萤火虫的光亮是微弱的,但一群萤火虫聚集的光芒不容小觑。”14年过去了,张华军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这个信念促使他创立了上海萤火虫助学公益组织,也支撑着上海萤火虫助学团队踏遍千山万水,为山区贫困学子照亮求学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当年5月15日,张华军作为上海志愿者深入灾区北川。结束志愿服务回到上海后,他拉了十多号人为20个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捐款。“很匆忙,就想尽快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张华军回忆道,当时甚至没有给团队好好起个名字,交流沟通中大家称之为“帮困群”,联系确定好资助对象后,一人对接一个,每年转3600元给孩子。

图像

  大半年后,一次机缘巧合,张华军从朋友处听闻云南地区也有很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几天后,他背起行囊只身赴滇。“眼见为实,确实困难,我们得拉一把。”从云南返回上海后,张华军这样对同伴们说。从此以后,被资助对象数量一天比一天多,资助人也一天比一天多。直到2010年,这个捐资助学足迹覆盖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各地的组织有了正式的名字——上海萤火虫助学。

  如今,团队成员都自称为“虫子”,入队时间早的叫“老虫子”,新入队的叫“新虫子”。团队的名称源于在云南的一次走访。“当时是在云南沧源走访,从一名学生家出来天已经黑了,大家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走着走着就看到路边聚集了好多萤火虫,把那一段路都照亮了。”张华军说,这情形让同行的伙伴们很感动,在大伙儿心里,助学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无数人的力量聚在一起,就能帮助更多的山区孩子。

  资助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上海萤火虫助学公益组织则在年复一年的行动中,诠释了这一教育哲学,并给出了他们的理解——资助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

图像

  这些年来,团队成员在助学过程中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孩子,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贫困。采访中,顾强告诉小松,过去,他以为贫困是物质上的匮乏,直到去年深入云南走访才意识到,帮助山区孩子走出困境并不是定期捐资那么简单。“有的孩子缺乏父母之爱,有的孩子打小就要扛起家庭责任……”今年26岁的顾强说,这些都是他难以想象的。

  今年4月,顾强所负责的回访小组在定期电话回访中发现,高三学生小周(化名)退学了。“小周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去年母亲也因病去世,他和八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家里开销用度基本都靠远在海南务工的哥哥负担。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了,对于山区孩子来说,读书考学几乎是唯一出路。”顾强说,大家尝试联系小周和他的家人、班主任,最终都没能说服他重回校园。

图像

  这件事让顾强耿耿于怀,他觉得很可惜,但小周在电话中的一番话让他既心疼又欣慰,小周说:“顾老师,我不想让哥哥那么辛苦,奶奶年纪大了也需要人照顾。感谢你们的帮助,今后不管走到哪儿,我都会像你们一样,做一个积极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

  顾强的母亲杨春莲有着更深的体会。2015年,杨春莲作为张华军公司的员工,入职不久就加入了上海萤火虫助学组织,从整理资料到与受助人远程沟通,她见证过许多寒门学子迎难而上改变困境的事迹。

图像

  “‘资助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这不仅仅是我们团队的愿景,也真实地发生在山区困难孩子的身上。”杨春莲说,受助人小杨(化名)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五年前,小杨从云南考到上海,在松江大学城的一所高校读书。“小姑娘家境不好,从小跟外婆生活,但人特别阳光,去年还到我们公司实习了一阵子。”杨春莲说,如今,小杨家里的情况逐渐好起来了,参加工作后,她也自发加入了萤火虫助学组织。

  新老接力助学,用心用情助人

  在上海萤火虫助学组织,像杨春莲、顾强这样的母子档还有很多。接力助学的路上,不管是“老虫子”,还是“新虫子”,每一个人抱着与受助人共同成长的心态,用心做事、用情助人。

  “虽然我现在每个月会拿出400元钱转给我的资助对象,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相反,了不起的是那些身处困境却依然向上的他们。”顾强说,从加入萤火虫助学组织,成为母亲负责的回访组成员,到现在和母亲一样成为回访组组长,一路走来,他从山区孩子的身上学到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

  回想起当初加入萤火虫助学组织时的情形,顾强直言,是杨春莲打动了他。“我妈妈是一个特别勤奋、特别有爱心的人,平时忙工作,在家还要忙回访的事,一开始我想帮她,但她不肯,她认为回访工作责任重大。”顾强说。直到他大四那年,杨春莲很认真地找他谈了次话:“加入萤火虫助学团队,不管是资料组、走访组,还是回访组,都要有爱心和责任心,不然干不好事情……”话还没说完,顾强便说:“妈,在您身边耳濡目染这么些年,我可以的,放心。”

图像

  后来的日子,无论周末或是节假日,在顾家的客厅、阳台、书房,总能出现母子俩盯着电脑、对着资料单、抱着手机给受助学生打电话的情形,有时遇到难沟通的问题,他们会停下来展开讨论,商量解决办法。“周末大多这样度过。”顾强的父亲说,他们用心做事的样子令他感动。

  提到儿子加入助学团队,杨春莲感到很欣慰,她说:“我们希望儿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从小也会有意识地引导教育,但加入萤火虫助学组织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发自内心地想帮助别人,这很重要。”

图像

  此外,杨春莲也坦言,因为自己是重庆人,对云贵川等地相对比较了解,与受助人沟通交流也鲜有语言障碍,加之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也并不优渥,做回访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自我代入,为山区的孩子们感到庆幸,对身边的好心人们心存感激。今年是她加入萤火虫助学组织的第7个年头,看着越来越多的“新虫子”加入,她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助学之路漫漫,用爱照亮前路

  “一个团队想要长久发展下去,完备的组织架构、高效有序地运作缺一不可。”张华军告诉小松,上海萤火虫助学组织并不是单纯的出资助学组织,团队设有资料组、走访组、回访组、心理咨询辅导组等,各组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在受助人和资助人之间架起了相互了解的桥梁。

  “有些资助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们沟通,我们的回访组可以发挥作用;很多资助人愿意出资助学,但同时也希望资助的对象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走访组便能派上用场。”张华军坦言,助学工作是长期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心理、未来规划等都需要考虑,助学团队的顺畅运作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来支撑。

图像

  从2010年形成完备的组织架构至今,上海萤火虫助学组织已资助超过4500名学生,有2600余名学生考进大学或已成家立业,现有志愿者和资助人2300余名,资助金额超过5000万元。今年,团队又新增了职业教育帮扶项目、心理辅导培训项目,目前均已开始实际运作。张华军说,作为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助学团队的力量微乎其微,但秉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初心,未来,他们还将像萤火虫一般,继续在爱心助学的道路上坚定向前。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简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由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文明办和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自1994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以及“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信念,致力于发掘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传播慈善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广泛动员民众和团体参与,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8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