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守牢职责使命 增进民生福祉

2024年10月18日9:02 来源:中国社会报 选稿:丁纯醇

  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青海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青海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努力让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作出民政应有的贡献。

  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

  青海省坚决扛起民政兜底保障政治责任,围绕“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2016年至2020年,累计将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如期完成“社会救助兜底一批”的重任;先后将17.24万已脱贫建档立卡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省民政厅低保兜底保障扶贫工作办公室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青海省推动省级层面出台《青海省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构建多元参与“大救助”格局的实施意见》,相继制定低保、特困、低边、支出型贫困等救助对象审核确认办法,全力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5年来,累计救助各类困难群众近300万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50亿元。

  今年,青海省遭遇强降雨,次生灾害风险大,省民政厅及时召开防汛减灾工作部署会,调动一切力量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5年来,青海积极应对疫情灾情多重考验,为遇困群众筑牢安全网。2021年玛多地震下拨应急救助资金5000万元、安排灾后重建资金1293万元;2022年救助因疫遇困群众8.7万人次,发放救助补助资金9000多万元;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及时向1764户受灾群众发放急难型临时救助金731.91万元,为受灾严重的三县困难群众提前发放救助资金8093.13万元,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遇困群众身边。

  近两年,省民政厅深入西宁、海东、海北、海南4个市(州)9个县(区),对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和社会救助重点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督导。鉴于城镇、农村、牧区特点不同、类型多样,青海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工作创新实践,加强对于分层分类救助工作的指导。开展低收入群体精准认定和动态监测,推行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和服务类社会救助,建立急难救助12小时答复和24小时救助机制,成立1614人的乡镇社会救助经办员队伍,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日益彰显

  青海全省社会组织登记数量已达5600余家,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实现应建尽建,脱钩改革任务按期完成,5年来累计引导社会组织投入资金2.9亿元参与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工作,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效发挥了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慈善事业发展势头强劲。青海省民政部门指导各地加强慈善组织登记认定、信息公开,规范公开募捐活动,目前全省共有慈善组织(基金会)61家,累计支出捐赠约15亿元,备案慈善信托项目61个,涉及资金2亿元,累计销售福利彩票60.97亿元,筹集公益金19亿元,解决就业岗位1600多个。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青海扎实做好与甘肃、四川和西藏、新疆4地的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持续加强平安边界建设。通过压实属地责任、强化沟通交流、建立协商机制,稳妥处置因资源开发利用等引发的界线矛盾纠纷隐患,有力维护了边界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移风易俗工作全方位深入推进。青海在省级层面每年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把软任务办成硬实事,切实减轻各种人情负担。大力推广移风易俗优秀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省民政厅组织编印了《全省优秀村规民约选编》和《全省移风易俗优秀案例汇编》,大力推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乙日亥村婚丧事简办和约束高价彩礼示范点建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管理办法、大通县桥头镇老营庄村“两委”细化村规民约引导群众主动执行等经验做法。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孝亲敬老成为新风尚,移风易俗工作得到各族群众有力支持和真心响应。目前,全省农村地区结婚彩礼普遍压减到8万元以内,治丧天数普遍控制在3天以内。

  基本社会服务供给提质增效

  青海省牧区范围大、面积广,农村独居老人较多。依托省情特点,青海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养老服务模式。为了让老人们都能享受到营养丰富的“一餐热饭”,青海积极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建设街道“中央厨房”及社区“爱老幸福食堂”。

  “我们每天准备200余份午餐,考虑到老年人用餐需求,食堂在烹饪时尽量做到少油、少盐,合理搭配套餐,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口味和膳食要求。”大通县中央厨房厨师康春来说。

  餐厅内整洁有序,每到用餐时间,老人们陆续前来用餐;送餐车满载热气腾腾的餐食,把关爱和温暖送到老人们身边。“从去年开始送餐到现在,每天中午都送一次,味道特别好,有面片、洋芋、盖浇饭等,每天都不重样。”湟源县城关镇丽都新苑小区居民刘奶奶对送餐上门的服务赞不绝口。吃饭问题解决了,还能和老邻居、老伙伴们闲话家常,老人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青海建立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制度并发布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5年来累计投入 31亿元,实施养老基础设施新建、改扩建项目670个,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和能力提升,为全省10万名经济困难和高龄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2023年5月,西宁市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10个地区之一。2024年,海北藏族自治州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2022年度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优秀”地区。

  特殊儿童群体是青海省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青海推动设立了由民政、教育、卫健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省、市、县三级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统筹做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工作,5年来,累计为各类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2.25亿元,并持续实施孤弃儿童助医助学项目,明确了推动国内家庭收养残疾孤弃儿童的相关保障支持服务政策,为残疾孤弃儿童回归家庭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提升了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水平,着力织密扎牢特殊儿童群体关爱保护网。

  在政策推动下,青海婚姻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县级独立婚姻登记场所实现全覆盖。惠民殡葬和节地生态安葬政策全面落地,累计发放节地生态安葬奖补资金近2900余万元。流浪乞讨源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救助人员从平均每年5600人次下降到3850人次。残疾人服务保障精准度与覆盖面全面提升,年均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5亿元。各类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民政事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切实可行的制度是推进具体工作的基础。青海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10余个文件,制定、修订养老服务、儿童福利、两项补贴等行业政策130余项,编制实施《青海省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养老、殡葬两个专项规划,为推动青海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海建成运行民政统一公众服务平台、五级民政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信息载体,有效满足了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青海省阳光慈善监管信息平台被纳入区块链国家创新应用试点。

  依托省委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青海各地扎实履行平安边界建设、流浪乞讨源头治理、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未成年人有效保护等职责职能,妥善处置各类矛盾隐患。针对民政领域的服务对象,以集中宣讲、谈心式宣传等方式,讲好平安建设故事,切实提升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青海省民政部门坚决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对干部的经常性监督,省民政厅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省直模范机关”。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