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熊爪咖啡走向国际舞台

2025年4月1日9:06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丁纯醇

图像

图像

  2020年冬天,一只毛茸茸的熊爪,温暖了整个上海。

  那时,在徐汇区永康路上,熊爪咖啡开出首店。这家小店看不到店员,没有桌椅,不能堂食,点餐也只能通过二维码,与众不同的是,你的咖啡会由一只黄褐色的熊掌从窗洞里递出来。

  很多人图新鲜,去排队拍照打卡,也有人说,这是形式大于内容,热度过了就逃不过倒闭的宿命。但了解背后故事的人,更愿意称它是“最有温度的咖啡店”。因为门洞背后,是一群残疾人努力走出的就业路。

  从首店开始,到首家轮椅咖啡师门店、首家视障人士创办的咖啡店……熊爪咖啡创始人王湉说,这几年,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止,如今在国内共开出了14家门店,还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海外分店。残障员工占九成以上,并持续为残疾人开展培训、提供就业机会,也持续收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 黑暗中的咖啡馆 ◢

  和王湉的对话,是在黑暗中进行的。在太古汇二楼,接过他递过来的盲杖,我交出手机,和他一起走进咖啡店。一秒后,周围伸手不见五指。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一片漆黑中,店员陈思颖的声音是唯一的安抚,“跟着我的声音走,放心,非常安全。”盲杖成了我的“眼睛”,小心用它探索,才敢踏出一步。循着陈思颖的指引,我摸到了身边的墙壁,以及挨墙放置的桌椅。

  坐下后,陈思颖递来两杯咖啡,并提醒,它们极具“上海特色”,可以好好感受。冰咖啡入口,是咸甜交织的盐汽水味,还混着血橙的清爽,而热咖啡里,则充满大白兔奶糖的香甜。再配一口浓郁的巧克力蛋糕,这是一次神奇的下午茶体验。

  一来一回,食物下肚,黑暗带来的不适慢慢褪去,大家也打开了话匣。王湉说,两年半前,熊爪咖啡就开了两家盲人咖啡店,但很多客人在小程序上点单,并不知道咖啡是盲人咖啡师做的,拿起就走了,几乎没有交流。还有人在一旁观察,说他们这么熟练,不像是看不见的。“我们就想,只有让旁观者进入他们的世界,才能有直观的感受。”

  从去年8月到12月,筹备了4个月后,这家由盲人设计和经营的咖啡馆诞生了。“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靠手摸建模,把每一米每一寸都记在脑子里,安排好桌椅的位置和合理的动线。”陈思颖说,进出他们会带大家靠右走,桌角和凳角都装好了防撞条,在这里,安全是第一位的。

  团队的6位合伙人都是视障人士,除了陈思颖,还有张之雯、殷天保、殷天佑、谢丹玲、薛凝莎。他们分工合作,有人制作咖啡,也有人负责送餐,每个人都占有股份。“00后”薛凝莎是店里最小的,心思也很细腻,她说:“客人们有的来谈生意,有的来叙旧,也有的来谈恋爱,还有的一个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说,在这里交流更走心。”

  ◤ 轮椅上的咖啡师 ◢

  在松江区的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熊爪咖啡开出了首家轮椅咖啡师门店。这里不仅是一家服务院内需求的咖啡店,也是面向各类残疾人的咖啡师培训基地。店长王晓燕就是一位轮椅使用者,被大家叫作燕子的她,总像燕子一样忙个不停。

  今年3月,燕子刚飞去了维也纳。在今年揭晓的Zero Project年度评选中,熊爪咖啡在上海市残联指导下,凭借其开创性的残障群体就业支持模式,从全球90个国家的522个入围公益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77个获奖项目之一。

  像现在这样可以独立出行,独立工作,甚至自己出国,对曾经的燕子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燕子刚出生就被发现患有先天性脊柱裂,需要终身与轮椅为伴。一直躺在家里的她,直到2012年,在养志康复医院参加了市残联开办的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现更名“希望之家”),学会了很多实用的生活技能,才真正走出了家门,那一年,她28岁。

  “毕业”后,燕子选择留在养志康复医院社工部做社工,成为“希望之家”的助教和班主任。她还参加了上海残疾人篮球队,学起了轮椅舞,还自己拍摄制作旅行视频,生活充实了起来。现在,她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熊爪咖啡联合创始人兼店长。

  每天一大早,燕子就坐着电动轮椅来到医院。咖啡店早上7点半开张,一直运营到下午5点,日均销售200杯饮品,不仅有咖啡,还开发了中医茶饮,很受病人和家属的欢迎。许多人喜欢来这里,坐在大落地窗前晒晒太阳、聊聊天,“因为这里很轻松,没有‘病房感’”。

  养志康复医院社工部主任李楠介绍,这家门店的开设也与市残联“希望之家”项目有关,这一项目2009年开设至今,每年为100名脊髓损伤者提供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社会化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可能的工作机会,于是和熊爪咖啡一拍即合。”

  门店的装修也是为了轮椅使用者特别定制的,比如矮一些的吧台、能抽拉的冰柜等等。如今,店里共有包括燕子在内的6名咖啡师,上百位脊髓损伤伤友来进行过职业体验康复训练。燕子还提到,他们会将部分收益捐给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用来帮助残障伙伴康复和就业。

  ◤ 更多改变正在发生 ◢

  熊爪咖啡的诞生,多少有些偶然。最开始是因为王湉得知,2019年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冠军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陈莹莹获奖后迟迟找不到工作,便想帮听障的她开一家咖啡店,于是,他想到了熊爪的形式,莹莹也成了首家门店的店长。

  一炮打响后,熊爪咖啡一直受到各界的认可,也得到了很多帮助。王湉说,自成立起,他们就试图走通公益咖啡的模式,在“活得好”之前,先要“活下来”。目前,熊爪有14家门店,各店业绩表现不一,部分时期实现盈利,有时也会出现亏损,总体实现了收支平衡。

  对王湉和团队而言,最终目标始终是减少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歧视。而另一个更具象的目标则是,给1万个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

  王湉认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看到身边有残疾人咖啡师、面包师,他就不会对残疾人有太多歧视。他举例说,熊爪咖啡有的门店开在写字楼下,“楼里的上班族说,你是咖啡师,我是客户,你在上班,我也在上班。大家是平等的,不会有什么偏见”。

  更多改变也在发生。曾经,因为无法和客人沟通,听障咖啡师很难找到工作。熊爪咖啡火了后,也出现了一些特别的变化——更多店愿意雇听障咖啡师了。还有咖啡店想多开1000元,从熊爪咖啡挖几个“熟手”。

  多方的注意力,也因为熊爪咖啡汇聚在一起。“有的商业体在开店租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有的企业聘请残疾人成为他们的员工,这都是我们想看到的。”王湉说,他们与奈娃家族、米其林、美团、上海电信等企业都合作开了店,还与很多品牌联合举办活动,扩大影响力。

  除此之外,上海许多街道也表示,希望助残咖啡馆可以落地辖区。还有金融机构要为他们拓店提供低息贷款,也有咖啡机的制造商要为他们提供定制设备。而熊爪咖啡也早已摸索出了AR眼镜、震动装置、无障碍布局等一系列辅助设施……对残疾人来说,一条进入咖啡行业的路径已经清晰起来。

  就像燕子说的,只要树立信心、勇敢出发,残疾人也能被全世界看到。“我们只是身有残疾,但依然可以在生活中施展魔法。”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简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由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文明办和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自1994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以及“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信念,致力于发掘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传播慈善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广泛动员民众和团体参与,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