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9:30 来源:青年报 选稿:马芸
这两天,“救命文档”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河南女孩李睿创建了在线表格《待救援人员信息》。截止到22日,这个文档更新了超过450个版本,浏览量超过250万次,保守估计数千名志愿者对文档做出了编辑。每一次的修正和更新背后,都是求助和救援的精准对接。
河南之危、郑州之困。在瞬息万变人命关天的险情下,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加持传统救援技术手段的时代新做法——众“智”成城。
在数字化城市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城市固有运行体系被水灾冲击失灵的情况下,郑州暴雨中的“救命文档”和它背后普通人联手展现的信息链条、应急效率与行动能力,让人刮目相看,对城市数字治理发展过程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愿景,给出了一个极具意味的注脚。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迅速搭建信息网络,实现精准救援,是打开生命至关重要的钥匙。短短几天时间,一个文档被无数人修改、更新、浏览、保存、扩散开来。依托于科技与网络,社会协作这把“救援之火”的光芒呈几何倍数上升。
共享、传递,将希望之光照到下一个可能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广大民众这种最朴素的想法、最简单的愿景,在科技的加持下,成为灾害中自救的直接动力。
大家都是普通人,而这座城市秩序的缓慢修复,靠的正是一个个普通人,是上班第一天逆行救人的年轻医生,是不断拍车门提醒每个人逃生的普通司机,是马路边清扫污泥的清洁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精神。从古至今,人们舍生忘死、守望相助的精神一直照耀这片土地。
而在当今这个时代,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谁能最大程度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谁就能凝聚力量、无惧风雨。
众志成城,众“智”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