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3日9:39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梁发芾 选稿:丁纯醇
针对少数因自身健康状况或不了解政策无法求助的“不声不响”的群体,上海民政部门创新探索,率先提出要“政策找人”,坚持“做实线下,用好线上”的思路,努力构建“救助顾问等走访发现+大数据智能查找”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政策找人”模式,做到困难对象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与社会保险等一道,为人们构筑了安全网络。但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是不一样的。社会保险是有门槛的,它需要社会成员通过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参与到社会保障的网络中来,没有缴纳费用的社会成员基本上不能享受社会保险服务。社会救助没有门槛,当公民遭遇不幸、陷入困境的时候,就可以从国家和社会得到无偿救助。这就是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最基本的区别,它是为人们进行兜底的安全网。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未来处于高度不确定性之中,风险无处不在。对于人们无法预知的未来,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增加储蓄,家庭互助,尤其参加社会保险,通过抱团取暖分散风险,尽可能化解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都是设计出来应对未来最突出、最常见的风险的。除了社会保险,人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将未来风险更加分散化。
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能够给不确定的未来提供一定的保障,在风险出现的时候可以获得理赔以减少个人损失。但是,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都不能为未来的风险兜底,把每个人安放到保险箱中。一方面,人们能够参加的保险范围有限。社会保险目前就是最突出和最典型的那几种,它虽然能够分散化解未来几乎人人都会遇到的突出而重大的风险,但对于并不普遍不典型的风险,社会保险并不涉足,一般由商业保险解决。另一方面,由于财力或眼界方面的限制,人们并不可能参加无限多的商业保险。商业保险价格相对昂贵,参加过多的商业保险并非每个人经济上都能承受,而且一些比较罕见的险种,发生风险的概率较小,人们也从侥幸心理出发,不去投保。
所以,尽管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尽力为人们织就未来的安全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们仍然会难以避免不可预知、不可自救的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种情况下,除了各种保险,国家和社会还得另外铸就一道安全网,为这些陷入困境的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这道安全网就是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就是要为陷入困境的人们提供最后的兜底保障。这种保障首先是普遍的,任何一个人,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这个社会的成员,他们在遇到生存困境的时候,都有权利从国家和社会得到救助。这就是说,国家要对陷入困境的人,实行“应助尽助”的原则,“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其次,获得救助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古代历史上国家对于处于危难中的人们也往往提供救助,但往往是当成一种施舍,使被救助者在精神上仿佛矮人一头。现代社会救助的巨大变化,就是确立获得救助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一旦他遇到巨大不幸而自身无法解决,他就有权利申请并获得救助。这种救助是无偿的,救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和社会慈善捐助,体现国家对其成员的责任和社会成员之间兄弟姐妹般的爱心友情。
社会救助尽管非常重要,但现行法律下的操作方式仍然是相对消极的。也就是说,社会救助是以救助对象主动申请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虽然符合救助条件,但没有主动申请,有关部门就不会主动把他列入救助对象。这种操作方式虽然看起来尊重了公民个人的意愿及选择,但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那些“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的诉求。实际上,遇到巨大生活困境而需要救助的人,往往是社会的弱者,他们不但生活陷入不幸,而且往往连寻求救助的渠道也找不到,连发出声音让人听到的能力也没有。所以,尽管有社会救助这样普遍性兜底的政策存在,有些人仍然不知道政策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方式能够获得救助。在此种情况下, 很可能最需要救助的一些人,因为他们“不声不响”,反而没有得到机会。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主要是因为负责社会救助的部门人手有限,搜集全面信息,精准掌握困难户情况,确实力所不及。但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不是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信息搜集和掌握已经非常方便。上海的探索,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上海依托社区救助顾问等深化“线下找人”,以社区作为联系、服务困难群众的神经末梢,加强走访排摸,及时发现遭遇急难的困难群众;顺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加强相关部门的数据整合,通过具体应用场景智能查找符合条件的对象,探索数据驱动的“找人”路径;整合多方资源实现“综合助人”,针对线上线下查找排摸到的困难群众,根据情况分类提供各类救助或服务,对符合相关救助政策的,协助提交政策申请,及时落实救助政策。这样,“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就会被发现而得到救助,从而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巨大的,值得所有从事社会救助的机构和人员认真对待。由消极被动地接受困难群众的申请救助,转为积极主动地摸清底数,全面掌握辖区困难群众信息,为那些“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提供救助,“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社会救助保基本、兜底线的任务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