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慈善资源 汇聚人道力量

2024年10月16日10:0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江英 何一伟 选稿:马芸

  今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致信,要求“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整合慈善资源、汇聚人道力量,推动红十字事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契合城市精神与品格

  “人道主义是能够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人道主义精神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对所有生命给予平等的尊重和关怀,对人类和平进步的事业给予支持和贡献。它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有内在契合之处。

  在上海的城市文脉中,人道主义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融入血脉的情感。上海是中国人道主义事业的重要发源地和先行者。早在19世纪末,红十字的人道理念就在上海登陆,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江南地区悠久的慈善文化逐步融合,继而不断向全国传播开来。

  1904年,“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中国红十字会前身)成立,随即展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道行动——“日俄战争”中的人道救援。1911年,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上海市红十字会前身)宣告成立,始终坚持“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宗旨。在辛亥革命中,上海红十字组织采取一系列行动,成为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事救护的枢纽;在淞沪抗战期间,不仅设立多个前线救护站提供紧急医疗救助,还设立南市难民区,有效缓解了战争带来的人道危机,并为《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中有关“中立地带”概念的产生提供了成功范例。

  人道主义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红十字会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人道职责,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成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比如,持续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自救互救技能和防灾避险知识等。

  近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社区、校区、(医院)院区“三区联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有效扩大服务覆盖面;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连续参与服务进博会,通过招募志愿者以及在场馆内外设置AED、红十字救护站点等,持续展现红十字人道力量。

  在“三献”项目中,积极参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参与、推动器官捐献及遗体(角膜)捐献。截至2024年6月,动员超过17万名志愿者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13.2万人登记人体器官捐献,7万人登记遗体(角膜)捐献,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639人,器官捐献1195例,遗体(角膜)捐献1.75万例。通过生命火种的传递,进一步强化尊重生命、超越自我、奉献社会的精神。

  协助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时代新征程上,人道主义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多元多样需求的人道主义工作新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为人民解困,切实协助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的核心地位。

  从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到在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突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再到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工作的发力点、着力点……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以党的方向为方向,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中国红十字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行稳致远。

  坚持党建引领的核心地位,不是空话、套话。要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公信力建设,提高人道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上海市红十字会作为市委、市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应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在“五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红十字事业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

  第二,推动红十字工作融入大局、嵌入社区、深入人心。

  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基层组织体系,到2027年实现红十字服务总站全覆盖,建成社区“博爱家园”不少于130个,注册志愿者达到9万人左右,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全部依法设立监事会;主动与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注易受损群体,推动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进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军营。

  营造人道、博爱、奉献的社会参与氛围,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提升救助实效和水平,到2027年区级以上红十字会全部成立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容力争达到20万人左右,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16万人,提高红十字的文化感召力、品牌影响力、形象亲和力、社会公信力、舆论引导力。

  第三,以更实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提升应急能力,实现快速反应,加强物资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强化救援队伍建设,形成科学有效运转的应急救援机制,积极融入全市应急救援体系;发展壮大救护员志愿者队伍,推进救护基地建设与管理,因地制宜开展景区和交通站点红十字救护站建设。

  运用信息化手段赋能红十字事业发展,创新互联网条件下的筹资模式、动员方式、服务形式,融合市场基本要素,培育专业技术团队;推进品牌化建设,持续放大“博爱”系列、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等品牌效应,开展体现上海特色、红会特征以及群众欢迎的人道服务。

  第四,坚持公开透明的法治思维,提升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坚持依法履职尽责,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以开展红十字公开透明指数为抓手,加强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综合性监督体系,全面提升组织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着力打造一个公开透明的红十字会,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会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归根结底,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加强党建为核心,以依法办会为根本,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救护培训为重点,以志愿服务为平台,努力与上海在中国红十字运动中的历史地位相适应,与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相匹配,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的追求向往相一致。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研究员)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