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养老"模式,技术与人文关怀缺一不可

2025年1月2日13:13 来源:红网 作者:张宗悦 选稿:马芸

  12月31日,据《广州日报》报道,12月30日粤港澳(广东)银发经济产业园发展大会在佛山市顺德区中欧中心召开。同时,《佛山市顺德区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提出,要做大做强银发优势制造,在推进适老化改造,打造一批适老化改造示范点的同时,发展以银发机器人为主导的老年智能与可穿戴装备产业,探索“机器人+养老”模式,重点发展康养服务机器人及其高关联软硬件两大细分领域。

  “机器人+养老”模式再次成为区域性适老化改造的关注重心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人力需求与日俱增。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

  于专业护理人员而言,智能机器人的介入可以填补同伴人力缺口;于独居老人而言,它们具备精准感应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身体生命体征,并能及时记录和传输健康数据,方便医护人员、子女和自己了解情况,以备不时之需;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而言,大小便机器人、便携式洗浴机等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不仅能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维护他们晚年的自尊心;于子女而言,靠谱的智能机器人既能缓解自身的养老压力,长期使用还能减少人力成本支出;于社会而言,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存在巨大的银发经济市场,养老资源也能够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经济压力,推动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们在欣然拥抱 “机器人+养老”模式这一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发展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问题,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

  目前,机器人养老服务并不能保证每个环节的绝对安全,在养老领域,智能机器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阶段,必须要将可靠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防控体系。

  再者,养老永远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一份“全自动”的工作。养老始终离不开情感与人际关系,人类无法完全从照护劳动中解脱,个体的生命尊严、温暖的拥抱、耐心的倾听和真诚的交流仍然至关重要。各方在推广智能养老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亲情养老、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机器人+养老”是传统亲情养老模式的补充,而非替代,将两者结合以构建科技与人性相得益彰的养老新生态,使老人能于智能服务之便中悠然栖居,亦能在人间真情的润泽下安享岁月之暖。

  与此同时,社会观念的转圜亦是“机器人+养老”模式得以正常推进的关键因素。人类对技术的忌惮在老年人中更为显著,尤其是贴身照顾时,部分老人的陌生和不安是必然的;而家属因所受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对智能养老也持不同态度。因此,让大众正确认识智能养老技术是当务之急,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试点经验,通过举办科普讲座、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让老年人和家属切身体验智能机器人的功能和优势,厚植适宜智能养老模式蓬勃发展的沃土。

  “机器人+养老”模式并非空中阁楼,在这个需要高质量养老模式的时代,将科技与养老诉求深度结合是对我国客观现实的适应。诚然,前行之路荆棘丛生,挑战重重,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技术创新、安全保障、情感润泽和观念疏导等维度协同奋进,以美好憧憬为目标,以隐患忧虑为警钟,为老年人构筑现代化的桑榆晚景。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简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由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文明办和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自1994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以及“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信念,致力于发掘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传播慈善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广泛动员民众和团体参与,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