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9:59 来源:上海民政 选稿:马芸
2003年,上海第一家慈善超市在镇宁路开业。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目前,全市共有慈善超市232家,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作为慈善事业延伸到社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公益平台,慈善超市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职能。
近日,由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指导、市民政局主办的“市民圆桌”围绕“慈善超市发展如何更优质更健康”,邀请高校教授、慈善公益组织负责人、慈善超市运营方负责人、法律界人士、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40多位各界代表献计献策。
一、市民议题
1.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
“慈善超市从无到有,服务功能不断健全,运营模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大部分已实现从依靠政府扶持到自我独立运营的跨越。”市民政局信访办主任柴盈儿介绍,慈善超市是以社会公众自愿无偿捐助为基础、借助超级市场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为困难群体和居民提供物质帮扶、志愿服务和商品销售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目前,上海大多数慈善超市运营状况良好。但她也指出,慈善超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困难、新挑战,社会化运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功能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店面的布局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理事长白莉看来,慈善超市的核心在于“慈善”,应重点关注困难群众,尤其要注重打通政府、企业与困难群众的扶助通道,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慈善超市应吸收更多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助力解决社区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
2.如何实现“多条腿走路”?
“既然是超市,就要具备一定的自我造血功能。”上海宸豪律师事务所律师龚桂华直言,可以学习国内外开办慈善超市的先进经验,引进成熟、现代的商业模式。比如,在选址方面,尽量靠近人流量大的地方;在商品方面,可增加热门伴手礼之类等;在销售方面,用好“线上”+“线下”的数字化经营模式。通过“多条腿走路”,实现“用效益反哺慈善”的良性模式。
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彭博认为,慈善超市应有醒目、统一的标识,以集群化的高展示度形成广泛社会吸引力,以此凝聚更多致力于慈善和公益的客群,形成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更大合力。
3.如何给市民带来更多实惠?
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王圣艳认为,虽然,政府部门已经给予慈善超市很多的政策扶植,但在工商登记、超市选址等具体操作层面,仍需不断完善相应的落地细则,并给到超市运营方更具针对性的有效指导。
长白新村街道慈善超市项目负责人赵志杰举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他们是上海第一家销售“零拷”洗衣液的慈善超市。通过与知名品牌的联手协作,创造过2个月卖出22吨洗衣液的纪录。“慈善超市必须融入社区,多了解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及时在品牌方和社区间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通过慈善超市这样一个平台,把更多实惠分享给市民,这也是公益具备的功能。”赵志杰说。
二、建言献策
金点子一:满足更多需求
慈善超市应该像一只装满“便民服务”的“菜篮子”,不断满足周边社区居民更多的生活实际需求。建议把线上购物平台提货点、小修小补、早餐工程、长者助餐等放进慈善超市,在服务功能的持续提升中,有效增强慈善超市的感知度和触达率,使其更具“存在感”和“黏合力”。
建议人黎明
金点子二:引导人人慈善
慈善超市应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平台效应和联动效应,要充分激发所在区域的公益潜能,联合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等在线上线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集市、爱心互助、慈善义卖等活动,引导和形成人人慈善、随手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议人王建宏
金点子三:形成共赢模式
建议慈善超市成为农村、企业和社区之间互惠互利的“公益纽带”。一方面能为陷入销售困境的“好物优品”提供便捷直销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又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价廉物美的“更多选择”。在形成助农助企、便民惠民的“共赢模式”的同时,慈善超市也能从中探索出“从有到优”的发展之道。
建议人张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