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9:51 来源:中国社会报 作者:张俊 周丹婷 林怡琼 选稿:丁纯醇
2009年,全国首个社会组织集聚办公的公益性园区——浦东公益服务园开园;2013年,全国首家社区公募基金会——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成立;202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社会创新示范园开园……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4年来,社会组织领域数不清的“第一”“首个”诞生在这里。
作为一座现代化新城,浦东新区如今正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面对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更好地发挥2300多家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服务于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浦东新区正迈出坚实步伐。
扎根基层一线,推动共治共享
“我们是上海市首家以‘规划’命名的社会组织。”东明路街道孵化培育的在地社会组织——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以下简称聚明心)成立于2022年10月,是一家由10多个人组成的致力于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
聚明心负责人朱月月告诉记者:“一提起社区规划,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空间规划,做景观项目。但在我们看来,社区规划是围绕‘人’的规划,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为此,聚明心致力于社区治理达人培育赋能,通过“东明72变”社区规划师培育项目,带动成立了一支由72名社区治理达人组成的居民自治团队。
记者了解到,这些社区治理达人以中青年人居多,因为生活在社区中,他们非常了解广大居民对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需求,都自带爱心资源参与社区治理、“一老一小”服务、社区文化活动、职业技能提升活动等。同时,在东明路街道指导和支持下,聚明心还带领社区治理达人陆续推出“社区花园节”“美好生活节”“东明社区志”等社区公益项目,吸引了更多居民参与,进一步激发了社区活力。
外高桥和金桥作为浦东新区的重要产业区,近年来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位于两个产业区之间的高行镇森兰商品房板块成为承接企业人才的大型居住区,不仅面临现代城镇转型升级的压力,也在社会治理中面临不少挑战。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不是靠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而要靠所有的人,这是我们的理念。让所有居民参与其中,让每个人看到身边的变化,这是我们要做的事。”在由几位社区妈妈自发众筹打造的社区共享空间——森兰社区生活中心,上海浦东新区爱森兰社区家庭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爱森兰)负责人汤巧轶说。
爱森兰成立于2016年,是从“社区妈妈团”蜕变而来的一家社区社会组织,致力于推动儿童友好、父母成长、家庭支持三大计划,每年组织公益活动近400场,以“社区公益早教”“爸爸在家守护成长”“青少年社会服务行动”“城市下午茶幸福生活行”等众多项目积极回应社区居民的需求。
上海浦东唐镇善唐社区公益服务中心积极关注残疾人及困难家庭就业需求,通过邀请专业设计师开展技能培训,让特殊群体学习文创设计,帮他们拥有接市场订单的能力。同时,中心还将云南怒江独龙毯和浦东非遗土布相结合,打造双非遗文创产品,助力残疾人及困难家庭增收。
听障人士曹沈凡曾面临生活中的诸多困难,但在学习文创设计后,他制作的笔袋、手提包等产品摆进了商店橱窗。随着一件件创意作品的完成,他不仅增加了收入,也收获了快乐和信心。
聚焦民生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我们的社工常年驻点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独居老人、老年志愿团队等提供服务。我们发现,与老人更贴近的其实还是老人。因此,我们开展为老服务项目时采用‘社工+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模式。”上海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以下简称乐耆)负责人龚晨说。
成立于2008年的乐耆一直致力于推动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龚晨告诉记者:“乐耆只有20多位社工,要想把服务推开,让更多老年人受益,需要社区的支持和居民的参与。比如,我们曾经开展‘夕阳乐园’志愿者团队建设项目,引导老年志愿者成为社区服务的参与者。”
近年来,乐耆还开展了“耆乐晚年”长者生命教育项目、“忆农耕印象,筑向阳未来”农村长者赋能项目、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等,每年开展的各类活动达2000多场,乐耆的社工们欣喜地看到,为老服务模式的创新,让更多老年人走出了家门,让老年人拥有了更有质量、更有意义的生命岁月。
“机构成立15年来,利用财经专业教育上的优势,研发适合中西部乡村儿童及青少年的课程,联动相关金融企业和基金会众筹资金,先后与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5个市(县、区)的教育部门、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合作,采用双师制模式,赋能当地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展财经素养公益课堂。”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工作人员韩丽蓉介绍,财经素养公益课堂不只包含财经素养知识,还融合了职业体验、劳动教育、创新教育、艺术及人文教育等延展内容,孩子们不只是提高了理财能力,还提升了树立目标、执行规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小兰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一名小学生,她以前有些不自信,上了三年财经素养课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肯定下,她变得自信起来,发挥画画的特长,成为一名网络小画家,如今已在社交平台收获2万多名粉丝,并进行了线上创业初体验。
当好桥梁纽带,助力产业发展
上海浦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于1993年,是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后登记注册的第一批社会组织。协会常务副会长范亚泉说:“浦东是中国总部经济的发源地,目前已集聚了1000多家各类企业总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经济高地。当前,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切换的关键时刻,浦东正在发展更高能级总部经济。”
范亚泉介绍,协会致力于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在浦东的健康发展,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目前服务的重点外资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主要提供政策咨询、市场对接、信息共享等多元化服务,还定期举办各类商务活动,增进会员单位间的友谊与合作,为浦东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快速集聚发展的状况,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2002年登记成立,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刚介绍,目前协会有会员单位300多家,但实际服务范围覆盖医药、医疗等全产业链的2000多家专业服务商。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协会不仅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行业交流、技术研讨、项目对接等活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还在深化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提升能级探索先行先试方面发力,助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作为诞生于浦东热土核心区域——陆家嘴的一家非公募慈善组织,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基金会长期致力于推动陆家嘴金融产业的创新与繁荣,基金会秘书长沈群介绍,自2020年成立以来,基金会始终践行公益初心,助力区域发展,打造了“温暖金融城”公益品牌。此外,基金会还通过设立金融人才培养基金、举办金融论坛和研讨会、支持金融创新项目等方式,积极提升金融城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并与各方携手,共同推动陆家嘴金融城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璀璨明珠。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如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自2012年成立以来,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方案、标准评估、产业研究、合作交流及培训等方面提供智力服务,致力于成为智慧城市、数字经济领域知名综合性研究咨询机构。研究院副院长别毕画介绍,研究院聚焦研究咨询、生态合作、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城市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浦东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热土,在这里,社会组织的活力和创新力也得到持续激发。”浦东新区民政局副局长洪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定位和要求,推动浦东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等领域发挥作用,展现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