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10:00 来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嘉定区代表处
嘉定区菊园新区社区发展基金成立于2017年5月,资金来源于新区财政拨款和社会慈善捐助,主要用于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开展社区公益项目,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社发项目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开展。新区社区发展基金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设立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小组办公室,制定了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使社区基金真正用到实处,发挥基金会的公益作用。
新区社发项目,强调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社区协商治理、民生服务保障等工作协同推进,通过居民全过程参与的模式,激发了社区活力,促进了公众参与热情,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方式,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微改造项目从最小处着手,聚焦居民身边需要解决的问题、困扰甚至难题着手,引入了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居民全过程主动参与,提出“金点子”,对家门口、小区内的一些不合理的、老旧的、损坏的公共资源,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翻新,注入艺术色彩美,使之再利用、功能再优化,满足居民的社交、休闲、健身、学习等各类需求,使其“变废为宝”,变成居民所需。
组建小区智库,完善议事机制,广泛征集项目提案
新区社发项目面向社区广泛征集各类需要基金支持的项目提案,依托新区区块全域治理模式,成立由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党员代表、条线协管、社区民警、党小组长、兼职委员和居民代表等组成的“智库”治理团,定期邀请居民召开社区联席会议,打通社区居民的需求表达渠道,形成多方协商沟通的平台,共商共议网格内各类事务。由社区居委会根据居民意愿整理关乎社区发展的设想,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广开言路收集项目思路,形成项目议题。议题产生后还将通过随机对辖区居民发放社区需求问卷,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开展服务的需求情况,为社区调研报告及社区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最终确定居民最迫切解决的议题清单,包括如增设小区内活动空间、改善绿化环境等,并作为社发社区微改造项目的出发点。
鼓励居民参与,倡导共商共议,实施社区改造方案
新区社发基金管理委员会按照既定的基金使用范围、社区发展重点以及可行性等标准,对征集来的众多项目提案进行初步筛选,剔除明显不符合要求或者现阶段难以实施的项目,留下有潜力、贴合社区实际需求的项目进入下一步评估。对于通过初步筛选的项目,会组织专业人员从技术、经济、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评估。例如分析项目实施的难度、预估所需资金及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像能否带动社区相关产业发展等)、考量对社区不同群体产生的社会影响(如是否能提升居民参与度、增强社区凝聚力等)。
每个微改造项目由专业社区规划师组成的项目设计组,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参与式规划的思路。通过前期调研收集的居民心声,作为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赋能居民,培养其参与能力和参与习惯。例如,通过举办“微改造工作坊”,向居民教授基础的空间知识、尺度概念以及公共空间的意义,并带领他们亲手设计和搭建公共空间模型。通过跨越个人和家庭的团队合作,居民在公共空间的设计碰撞中进一步学会了换位思考,以及面对分歧时如何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由此提升了参与能力,也逐渐唤醒对邻里和社区的关注和再认识。
每个项目方案设计都会经历“社区调研—居民访谈—多稿设计—居民参与设计—方案调整—联席会讨论—方案优化—公众咨询—方案修改—联席会讨论—方案公示”等诸多环节。设计组巧妙地化问题为契机,充分把握这个“过程机会”,发动大家对于公共空间展开关注、思考和展望,使社区微改造项目成为重要的公共符号深深植入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中。如在嘉邦小区邦邦花苑项目中,嘉邦社区党总支引入“社校联动”的模式,组织多方开展头脑风暴,参与的不仅有工艺美院的大朋友,还有居住在嘉邦小区的菊园幼儿园的小朋友。工艺美院的学生从专业视角对亭子进行设计,菊园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凉亭的模样。小朋友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为小区的改造带来了不一样的亮点。
发挥党建引领,汇聚区域资源,共同缔造品质家园
经过全面评估的项目最终会提交到社发基金管理委员会进行民主表决,成员们根据各自掌握的情况以及综合考量结果,通过项目评审会决定项目是否能够获得基金支持,确保决策结果代表多数人的意愿。项目实施过程中,社发管理委员会以及社区居民等会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查看资金是否按计划使用、项目进度是否正常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保障项目能按既定决策顺利推进。
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一家亲”区域党建共建联合会为引领,让区域资源互联、互补、互动,邀请江南建筑设计院、上海广境规划设计公司进行设计研讨、惠和种业进行种苗培育指导等区域共建单位,为社区微改造项目提供多方位资源支撑。改造成果作为社区记忆的传承,鼓励居民亲手参与实施改造,使曾经乱堆物、乱种植的空间变成一米花园由居民共同认领、改造好的小公园绿植得到了小朋友的认领养殖并撬动开展了一系列亲子活动、暗淡的广场转变为热闹的活力空间等等,曾经匆匆而过的行人现今也不时驻留,欣赏和回味这片社区独有的风景。
创新治理方式,拓展参与深度,加码小区幸福指数
项目结束后,会收集来自社区居民、相关参与方等多方面的反馈,评估项目实际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这些反馈又会成为后续基金使用决策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让民主决策能够不断完善、持续发挥良好作用。
微改造后焕发新面貌。截至2024年底,新区共实施完成了居民迫切需要改造的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微改造共44个,也挖掘和涌现出了一大批社区能人。这些家门口的微改造,居民们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比如,嘉宁坊小区把闲置的垃圾箱房改造成了居民议事点;北水湾名邸小区把一楼的架空层改造成了亲子活动室和花草坊;乾潇坊小区潇潇语榭项目把杂乱的空间变成了色彩亮丽、景观别致的多功能休憩广场……嘉富小区开展了幸福弄堂的微改造,原来是乱堆物、乱晾晒的一个区域,居民动手改造成了种植花果蔬菜的“一米花园”,又嵌入了一些休闲椅,可谓“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底楼杂乱无序的问题,又给小区增添了一处休闲花园,激发了公共空间活力。
创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方式。通过社区规划师、社区的共同努力,辖区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的意识不断提升。社区调研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从基础数据统计到深入居民访谈,再到社区愿景论坛,都是让居民说,说问题、说愿景、说资源、说项目。居民在愿景论坛中描绘出的社区美好场景,体现出居民对社区规划的深刻认识,更是激发居民共同解决小区问题提升自治热情的过程,让空间生产的过程变成地方公共事务的培育过程。
拓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深度。参与式规划调整了以专业和政府为主体的习惯,更加注重无声者和弱势者的需求。社区居民成为真正的规划设计者,用居民擅长的方式,让居民能真正深入参与讨论过程,成为方案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社区规划师从专业的指导、服务角色,转而和民众站在同一水平,对等对话、等值贡献,产生共学、共知、共感,乃至于共做、共成。社发社区微改造项目调动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使其能持续参与社区公共议题讨论和社区难题化解,最终形成事由民议、策由民定、难由民解、责由民担、效由民评的长效机制,推动家园意识形成,有效提升社区品质。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简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由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文明办和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自1994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以及“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信念,致力于发掘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传播慈善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广泛动员民众和团体参与,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