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16-2021)

2022年2月10日15:33 来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理事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紧紧围绕《慈善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我会《章程》,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坚持“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更加专业、更加高效”的工作要求,坚持《第五届理事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扶贫济困与净化心灵并重、运作型向资助型发展、联动联合联手的工作原则,以及坚持依法合规开展慈善工作,对外在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慈善募捐、项目资助、慈善文化传播、慈善志愿服务等各方面积极拓展,对内在品牌体系打造、资产和风控管理提升、信息化和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调整完善等方面不断提升完善,运作高效,工作规范,顺利完成届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经第五届理事会换届审计(2016.5-2021.5),我会累计收入55.68亿元(平均每年收入11.14亿元),超额完成届初制定的36亿元募款目标。其中,款物募捐收入49.27亿元,占总额的88.5%;保值增值收入4.91亿元,占总额的8.8%;政府补助收入1.5亿元,占总额的2.7%。

  总支出48.80亿元(平均每年支出9.76亿元),其中项目救助支出46.51亿元(占总收入的83.53%),占总额的95.31%;管理费用1.6亿元,占总额的3.3%,筹资及其他费用6892万元,占总额的1.4%。各类慈善资助项目受益人次达1872万。

  一、坚持服务大局,积极参与国家发展战略

  这五年,我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行业引领作用,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关切,在助力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和慈善文化传播等方面,跨前一步主动作为,为弘扬上海城市精神、提升上海城市温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五年来,我会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聚焦上海对口援建等贫困地区,市区两级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援助项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2020年,我会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983个,共投入资助总额6.3亿元,其中资金5.4亿元,物资0.86亿元,服务类支出560万元,累计受益人次达199.87万人。不断深化项目内涵,提升项目“造血”能力,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打造了一批如“双千人计划”和“双千人计划再出发”、“青春聚力量 圆梦在行动”等扶贫攻坚品牌项目。各区代表处深入对口帮扶地区,开展“百企帮百村”、“携手奔小康”等结对活动,在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对口援建地区开展了如“行走的渴望”、“春禾启梦计划”、“喜洋洋·送小羊”、“为了花朵的微笑”、“为爱奔跑”、“扶贫车间”、“云苗悦读”系列、“云南丽江儿童之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项目。制作了《精准扶贫中国足迹》宣传片,建立了一批“上海青年志愿服务基地”。我会“双千人计划”2019年荣获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社会组织扶贫50佳案例”。

  参与灾难援助彰显大爱。五年来,面对突发性的各种灾害事件,我会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开展公募,实施各类援助项目支援受灾民众。2020年年初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后,我会全会上下积极动员,第一时间开通“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项行动”线上线下募捐通道,组建抗疫工作组,市区两级形成了坚实的抗疫保障团队。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精准对接资源,坚持项目化导向,严格按照审计要求,以切实解决防疫需求为宗旨,精准、快速地做好抗疫款项的资助工作,在湖北和上海等地区组织实施了三百余项援助项目。市慈善物资管理中心派员驻守海关,积极做好疫情捐赠物资的快速流转和处置,保证了防疫物资高效、准确地送达受助机构和受益人。各区代表处下沉基层、植根社区,做好区内款物募捐的同时摸排本区防控需求,开展了如CT机捐赠、社区防疫爱心箱等一批抗疫项目。有序开展慈善宣传,协助市委组织部拍摄了“党员在行动”抗疫宣传片、策划制作了“抗疫专项行动”纪实短视频和“76天”抗疫专题片等。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会“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项行动”累计收到捐赠款物达6.78亿元,其中捐赠资金达5.1亿元,物资价值1.68亿元;捐赠款物累计支出达6.5亿元,其中资金支出4.8亿元,发放物资价值1.68亿元。此外,积极开展了2016年江苏盐城强冰雹和龙卷风双重灾害援助、2021年河南及山西水灾援助等专项行动。这一场场灾难援助行动,使我会进一步健全了应急机制,磨炼了团队精神,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

  推进长三角慈善一体化示范引领。2018年,我会率先提出将慈善事业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议题,并于当年9月5日“上海慈善论坛”上,牵头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慈善会(基金会)领导共同签署了《长三角一体化慈善合作备忘录》,搭建起长三角慈善公益互动平台。2019年,我会拟定了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工作机制方案,启动长三角慈善媒体联盟和慈善之星评选,形成了以“大爱长三角”等长三角公益媒体栏目和版块的传播矩阵,而后会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情义东方》栏目开通了“长三角慈善之星”专栏。2020年初,通过召开长三角慈善一体化联席会议,明确了长三角慈善一体化运作机制和聚焦的重点领域,设立了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发展专项基金,确认我会为2020年首任轮值单位。策划启动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基金安徽大别山(金寨)革命老区“关爱留守儿童”扶贫项目;牵头召开了长三角慈善一体化示范区工作调研,推动青浦与吴江、嘉善共同签署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慈善共建框架协议》。

  弘扬慈善文化率先垂范。五年来,我会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传播慈善文化、发扬慈善精神、弘扬传统美德的精神要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慈善氛围为己任,通过联合全市各类组织主办“蓝天下的至爱”大型系列慈善活动,举办“爱心全天大放送”、“慈善晚会”,开展“上海市慈善之星”、“优秀慈善志愿者”评选、“慈善箴言”征集评选,举办“上海公益微电影节”,持续开展“慈善四进”等,扩大先进典型和慈善事迹的传播,持续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文化宣传。在宣传载体上除了完善自有的宣传阵地,也积极携手本市各类优秀传统媒体机构和新媒体网络开辟慈善宣传专栏,注重扩大宣传的效应和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可慈善,行行做慈善”的良好氛围。我会“蓝天下的至爱”2018年获选150个“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同时获得上海当年度“十佳公益项目”。

  二、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增强品牌内生动力

  这五年,我会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进一步完善品牌体系构建,激发传统品牌项目的活动,加强专项基金的专业化服务和管控,拓展互联网筹款的渠道,以“蓝天至爱计划”为抓手推进我会资助转型,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专项基金健康发展。五年来,开展了两轮专项基金专项梳理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落实专项基金分类管理,形成“专人专项”服务模式。维护了一批健康运转的,激活了一批有潜可挖的,终止了一批不符要求的。夯实管理基础,编制专项基金各类合同模板、操作手册及管理流程图。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实现从设立过程、日常运作,到项目实施与评估、终止等过程管理全覆盖。截至2021年6月底,我会共设立468个专项基金,其中市级层面336个,区级层面132个。做好各区代表处社区发展基金管理服务工作,依托专项基金的规范管理模式探索出社区发展基金的准确定位和管理标准。

  品牌体系逐步完善。在对我会各项品牌项目评估、梳理的基础上,2019年编纂印制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品牌项目手册》,形成以“蓝天下的至爱”为代表的8大类62个公益品牌项目。不断丰富各类慈善品牌活动内涵,策划举办了我会25周年系列活动。巩固传统慈善品牌,继续做好“生命之光”、“点亮心愿”、“温暖送三岛”等传统品牌项目。联合企事业单位和各兄弟组织,依托专项基金和各区代表处,培育了一批如“音你而精彩”、“东方美谷·风雨彩虹”圆梦行动、“爱心年夜饭”、“蓝天下的蒲公英”等品牌项目,建设了一批如适老性住房改造、区级慈善服务综合体、区级医院血液透析室等慈善项目实体工程。我会“众仁”养老服务品牌也进一步夯实,市众仁慈善服务中心稳步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内部管理,对所属三个养老机构组织实施了设施升级改造及公寓修缮等系统工程,努力为老人创造更安全、更便利、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五年来,我会在重视企业大额捐赠的同时,也注重对于“直面”服务于普通市民的“爱心窗口”的建设,逐步打造完善365天全年无休的“爱心窗口凡人善举”服务品牌;推出“主题捐赠日”、“明星志愿者日”等特色活动,邀请劳动模范、上港球星、曲艺明星等各界优秀代表作为窗口志愿者参与服务;同时爱心窗口也逐步向各区延伸。2021年1月,“爱心窗口凡人善举”荣获第十届中国公益节“2020年度公益项目奖”。

  网络众筹持续拓展。为了顺应互联网公益的发展趋势,2018年我会新设立了互联网众筹部,逐步搭建了市区联合发力、线下节日活动和线上筹款季相结合的众筹业务架构。三年多来,互联网捐赠人次达349055人,筹款总额达6300.18万元。积极拓展众筹平台,建设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等自有平台,维护好腾讯公益、联劝网、支付宝公益和新华公益等公募合作平台。精准开发众筹项目,围绕阿里95公益周、腾讯99公益日等筹款高峰,激活自有平台流量,策划包装如“花儿绽放”、“手拉手助学”、“万人捐帮万家”等传统品牌项目上线筹款。打造各区代表处“一区一品”建设,通过培训指导、做好服务支持、开展评比交流,激发各区参与线上众筹的热情,实现区代表处众筹项目全覆盖;培育了如“机关微公益 千里送温馨”、“不是孤儿的孤儿”、“绽放•微笑”、“小善大爱”、“雷根环卫爱心餐”等一批区级众筹品牌。

  资助转型顺利推进。根据民政部有关指导性意见和我会发展定位,2008年,我会正式提出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发展,当年即探索了社会慈善公益项目资助。2017年,在原有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了“蓝天至爱计划”,通过“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的方式资助社会慈善公益项目,并探索资助执行机构。“蓝天至爱计划”携手专业社会组织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搭建社会组织和企业互助共赢的平台,将项目资助、社会筹款和慈善文化传播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操作过程中,注重摸索公益项目管理模式,注重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全过程监控、评估和审计,确保全流程的合法合规,以陪伴式方式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发展。市会协同各区代表处实施的两届“蓝天至爱计划”,资助金额近4500万元,共资助了197个公益项目,惠及100余家社会组织。

  三、坚持传承发展,深入拓展慈善服务领域

  这五年,我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慈善和志愿服务更多、更大范围惠及社区群众。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人人”的愿景,不断延伸“手臂”,扩大“朋友圈”。

  社区慈善扎实有序。五年来,我会16个区代表处扎根社区,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贴近群众需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更好地参与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为我会的捐赠收入、项目资助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也立足社区,始终坚持“知识扶贫、技能助强、促进发展”的宗旨,五年来对2200多名家境困难的学生、对23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创业及技能培训、对8万多社区老年人、大学生等开展金融知识和防范金融风险教育等。各区代表处也立足各区实际,整合区内资源,健全街镇、村居工作网络,设立社区基金,下沉慈善项目,通过运营社区慈善超市,开展助老扶残、大病救助、托幼助学、乡村发展等各类慈善服务项目,让更多社区群众从中受益。通过深入社区的广泛宣传,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彰显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弘扬和促进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

  慈善传播提质扩容。五年来,我会通过强化品牌活动公益性、增加活动内容、拓展宣传形式范围等方式创新宣传渠道。注重慈善宣传阵地的建设融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的新型媒体慈善宣传理念。发挥传统媒体深入报道的优势和特点,做好《至爱》及“蓝天下的至爱”专版报道,搭建起新媒体传播矩阵,提升我会两大微信号传播质量,开通了微信视频号、抖音号、澎湃问政和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传播平台账号,部分区代表处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扩大社区宣传。完成上海慈善网第三次改版上线,维护了高架道旗、地铁公交、腾讯微信朋友圈广告以及市区两级户外宣传阵地。强化慈善宣传队伍建设,协助各区代表处完善区内宣传机制,打造了如《闵行慈善》、《金山慈善》等区慈善宣传刊物。我会官网于2017年、2019年,连续两届荣获“上海市优秀网站”称号。

  志愿服务优化提升。五年来,我会紧贴慈善救助对象,持续宣传慈善志愿服务理念,抓好队伍建设和组织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慈善志愿服务。慈善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扩大,本届理事会任期内,我会新成立慈善志愿者队伍9支,队伍总量达231支,新增注册慈善志愿者4000人,总注册人数达7.7万。围绕大局,丰富志愿活动内涵,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开展了各类贴近群众,讲求实效的普法、劝募、义诊、义演、为老、助学等志愿服务项目。各区代表处利用区内资源与优势,结合“学雷锋日”、“中华慈善日”、“蓝天下的至爱”等时间节点组织慈善志愿服务活动,拓展“爱心大篷车”等传统志愿服务项目,开发了“泽润站点”、“吾声快递”、“微关爱·困境儿童圆梦公益行动”等全新项目。组织开展了两届优秀慈善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评选了共计243名优秀慈善志愿者。

  理论研究走深走实。我会在慈善实践的基础上,历来也非常重视慈善理论研究工作。五年来,根据《慈善法》的实践需求,我会牵头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等合作研究机构。上海市慈善网、《至爱》杂志策划设立理论专栏版块,约请专家稿件,提升杂志理论研究版块比重;邀请理论及实务界专家、部分区代表处会长、秘书长参与研究工作,切实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探索矛盾点解决路径。召开了五届上海慈善论坛并发布《互联网慈善报告》。组织出版了《中国慈善法手册》、《新时代慈善十大热点》、《新中国70年·现代慈善新征程》、《2020·慈善公益与脱贫》等多部慈善专业书籍。

  四、坚持规范运作,不断增强内部治理能力

  这五年,我会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对内部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调整完善,开展新一轮制度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资金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水平,提升职业化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凝聚力,以坚实的基础支撑,确保了各项工作取得关键突破。

  党建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来,我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抓党建促工作,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学四史”主题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强化支部政治功能。完成了理事长届中更替,以及党委、各支部和工会换届,新成立秘书处退休党支部。完成我会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调整完善,在运作机制上聚焦业务,人力配置向业务部门倾斜;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完成区代表处更名等工作。

  制度和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五年来,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制度建设,完成了第二轮信息化开发建设任务,初步建成由OA协同办公、业务管理和NC财务管理三个系统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与上海电信合作完成硬件服务器上云搬迁任务,启动信息化系统升级准备工作。完成了新一轮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工作,形成了治理层面、核心业务、财务管理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组成的制度体系,并完成所有制度制订、修订工作,分期分批通过集体审议后发布试行。完成首批专项基金系列合同模板制订并投入使用。

  资产管理和风控水平稳步提升。五年来,逐年细化预算管理,提升预算有效性;优化投资结构,提升资金增值稳定性;加强投后跟踪,确保资金安全。本届理事会净资产届初(26.5亿元)、届末(33.34亿元)增长率达25.8%。加强资产购置、实物管理、报废等环节的规范操作。理顺无形资产管理流程,稳妥推进无形资产注册延期等工作。拓展审计范围,更加注重外审和审计整改工作,同时加强项目评估,建立多元评价效益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重视监事会监督,积极采纳监事会针对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的监督管理意见,对增值业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隐患与风险及时防范,积极推动建立防范措施,提高管理人员风险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慈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五年来,完成了人力资源优化完善,不断加大员工职业发展和业务培训的力度。强化员工合法合规意识,围绕《慈善法》及系列配套法律法规,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了系列法律法规培训;开发了部长讲坛、员工讲坛等系列实务培训讲座,形成外训、内训相协调呼应的培训机制。加强各区代表处指导服务,组织开展业务、财务、宣传等业务抽查和片区交流,加强各区代表处相关业务年终检查和评比,提升市、区各项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指导和协助物资中心、培训中心、众仁中心处理好交叉业务,做好协调、管理等工作。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行业的引领作用,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将扶贫济困和净化心灵融入具体工作,发掘拓展慈善资源,实施各类慈善救助项目,传播慈善公益理念,锻造核心职业团队。过去的五年,我会荣获了“上海品牌社会组织”、“2020年度公益推动力大奖”、“榜样基金会”、“上海市文明单位”及全国5A级社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我会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市民政局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各位理事、监事、各区代表处同仁和秘书处团队的辛勤付出,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在取得成长和进步、成绩和荣誉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会的发展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我会的项目全流程管理还需进一步专业高效,专项基金管理还需进一步落实制度规范,公益品牌还需进一步拓展创新,众筹募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质增效;信息化和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落实落细,资金运作和风险防控还需进一步提升能级,党建和人力资源建设还需进一步优化完善。对此,我们要继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助推本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工作建议

  下一个五年,我会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即将召开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央“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精神为指引,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对于慈善事业的要求,贯彻落实《慈善法》、《上海市慈善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精神,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坚持“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信念,坚持扶贫济困和净化心灵并举,积极助推慈善事业新发展。为此,本届理事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重视思想引领,强化“大局意识”

  要凝聚思想共识,以建党100周年和党史教育为主线,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推进作风转变,严格党内民主制度和党务公开制度,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杜绝各类问题发生。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做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项目的有效衔接。要持续推进长三角慈善一体化,激发三省一市间的慈善活力,更好地发挥以青浦、吴江、嘉善三个示范区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的慈善协同效应,充分有效地加强慈善资源配置,继续推进长三角媒体慈善公益联盟的运作,进一步提升慈善活力,用慈善合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促进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

  二、要提升治理能力,强化“法治意识”

  要继续坚持依法治会,不断完善内部自律机制、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注重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作用。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控体系,对我会执行机构、直属机构和区代表处实行全面监督。要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全覆盖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募捐、专项基金、项目资助、物资管理等操作标准和信息公开披露流程,加强各环节信息披露力度。要进一步推进我会信息化平台建设,简化业务审批流程,增强规范性和透明度,要深化慈善数据的分析,用信息化的手段促进工作、指导工作、提升工作。要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与时俱进对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要杜绝“制度上墙”,加大制度落实检查力度。要不断加强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

  三、要坚持开拓创新,强化“品牌意识”

  要深化品牌宣传,形成品牌效应,通过专业化手段实现项目定位精准化、项目管理制度化、标准化,项目成果品牌化。要在现有品牌项目体系的基础上专业策划,扩容升级,打造一批全新的、运作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品牌。要积极拓展现代筹资的新路径,深挖专项基金,形成健康的专项基金管理发展体系,做大专项盘子,做强专项项目,从“输血”转变为“造血”,充分激活专项基金活力,实现健康循环发展。要加大并固化宣传载体,扩展慈善文化的传播方式,加强理论研究,做好融媒体矩阵的运维工作,尝试在短视频领域进行突破。要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优势拓宽慈善募捐渠道,强化互联网众筹平台管理和项目策划,用好区块链、大数据等高新手段开发募捐蓝海,深入挖掘新领域的慈善潜能。

  四、要注重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意识”

  要加强员工团队职业精神培养,持续优化职业团队的发展体系,提升工作团队的专业能力以及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要探索建立各区代表处规范化管理机制,理顺体制管理、业务指导、财务规范、行政服务等方面的运作模式,规划好市、区两级专职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要深入开展以《慈善法》、《上海市慈善条例》为核心的慈善法律法规的系统培训,强化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形式,提升职业团队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要深化慈善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组建专家智库,形成慈善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二十七年来,我会秉持着依法行善的法治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和为民解困的务实精神,服务社会各界,发展慈善事业,希望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坚强领导下,重新出发、从心出发,再创辉煌!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8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