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心曲
东华大学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大资助”体系下的慈善育人工作,形成了以学生资助中心为主导、校内各部门大力支持、基层院系提供支持的资助运行机制。目前,东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设国家助学贷款办公室、助学金管理办公室、经纬勤工助学中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管理中心、阳光公益服务管理中心、慈善爱心屋等六个工作平台。“大资助”育人体系体现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保障、精神培育和发展支持上,具体化为经济资助、心理帮扶、生涯导航、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创新扶助等多元化的资助项目。东华大学每学年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00余名,人均受助金额超过1.2万元(含国家助学贷款),实现了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和资助需求时间节点全覆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放下经济包袱安心学业。
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公益服务承诺制,促进学生感恩自强情怀养成。
我校早在2003年就探索以“幸福受助,快乐回报”为队训的阳光公益服务队制度,学生在接受无偿资助的同时承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学校通过鼓励、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在大学生中传播公益精神,倡导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慈善文化,并培养他们自我解困的精神与能力。东华大学常年有公益服务队员2800余名,建立了以敬老院、阳光之家、医院和远郊中小学为主的社会服务基地54个,年均开展服务活动1000余次,超过1万工时。公益服务队打造了“智力助残”、“关爱来沪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水滴工程”等一大批品牌公益项目,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2013年春运“小甜橙”义工团队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接见,今年,我校公益服务队先后获得“上海市助残扶残先进集体”、“上海杰出青年公益服务集体”、“上海市优秀慈善义工集体”、 “第七届中国公益服务项目奖”等荣誉。
二是“体验式”教育彰显精神关怀,培育慈善文化。
在“大资助”模式中,我校变单纯的助困为“资助”和“育人”并举,以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为着眼点,对困难大学生实施精神关怀,从关注细节、把脉健康、激发理想等方面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需求。学校依托慈善爱心屋作为慈善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校园慈善文化节等系列公益活动、助学拍卖会、募捐义卖公益电影展等校园慈善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每年新生报道日,慈善爱心屋都会为每一个困难新生送上爱心大礼包,每逢中秋、端午、春节、开斋节等传统节假日,爱心屋会举办庆祝慰问活动,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同学间、师生间的真诚关爱与互助。此外,学校积极开拓新的活动载体,开创了体验式的“阳光公益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围绕资助政策宣传、公益服务及朋辈关怀三项主要任务来传播和建设慈善文化。今年,全校有31支队伍,331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深入中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宣传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弘扬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精神,点亮了偏远山区和农村学子的求学梦,同时也增强他们毕业后服务基层、报效国家的感恩意识。每年3月,学校都会举办“怒放的青春”资助育人评选表彰活动,隆重表彰自立自强标兵、慈善公益之星等,将家庭经济困难学子不畏困难、自立自强、诚信感恩、成长成才、奉献社会的精神面貌集中体现出来。
三是整合社会公益的力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发展支持。
2010年以来,东华大学与设在松江大学城的新东方、昂立教育等八大培训机构、肯德基、真维斯等十二个捐资助学爱心企业、及十余位社会精英人士从慈善公益的角度出发,共同探索合力资助育人的路径,开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扶持体系”。目前,该项目也成为了上海市高校资助工作特色示范项目在继续建设当中。该体系包括技能课程培训与岗位资格证书扶持、阳光成才企业实习、校内创业经营体验和“全程化”生涯辅导四个子项目内容,从走向社会、走向职业生涯所需要的“通用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层次对困难大学生进行能力培育,为众多贫困大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能力锻炼平台。三年多来,我校该体系的受益困难大学生达到1000余人,直接资助金额达100余万元,全部学生顺利就业。
四是创新发展资助育人的“微公益”模式。
探索“大资助”育人体系下的“微公益”模式,将是我们下一阶段重点思考的内容。“微公益”是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慈善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微公益”之“微”,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在校园里,它的参与者多数是普通的大学生,对于公益行为,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我们正尝试把这种流行的“微公益”模式与我校阳光公益服务队的常规慈善活动相结合,发扬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不仅在家庭经济困难学子中,还要在全校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随手公益的“微慈善”文化。
近几年东华大学在“大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索上,包括发挥慈善公益在资助育人的作用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方面、在形成合力育人格局方面,我们还有待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遵循工作的规律,深入推进“大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开创高校慈善公益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