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心曲
我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在那里,滔滔的钱塘江静静地流了几千年,说不完的风流故事,道不尽的江南柔情。那里是杭州湾。在她入海口的北岸,孕育了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高等学府,那便是上海师范大学。在这所学校中,有个美丽的节日——“女儿节”······正是由于这种环境,碧海蓝天之下,曲径通幽之间,满世界散漫着栀子花的香味儿。美丽的校园中,活跃着这么一个组织——人文学院义工队。
人文义工队规模不算很大,一百多号人。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义工队员以女同学占多数,中文系、历史系、古典文献、女子学院等充满人文气息的专业设置,无疑又替人文义工队多添了一份儿柔肠。
平时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时不时散漫着一种特有的人文气息。因此,义工队的活动,没有喧嚣,没有宣传,没有高声的呼唤,没有严明的纪律。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掩映在一张张垂鸦孩提幼嫩的脸蛋儿上,或淹没在一片叽叽喳喳、天真烂漫的笑语中。他们的实践活动,散发着缕缕的浓墨飘香,一丝丝儿的,赶也赶不走。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他们的活动,就像是高山流水之间的铮铮琴音,巍巍乎,潺潺兮······那琴声是弯曲着的,旋转着的。忽高忽低,摇摇曳曳,又像是刚从华清池出浴的杨家小女,飘飘荡荡,悠悠扬扬,跳跃于山岗丛林之中,琴箫和鸣,好一曲笑傲江湖。
你可否依稀记得,在9月份11级新生开学之际,他们的身影儿遍布于校园的角角落落,东门、学院办公楼、四教、体育馆、南操。35号楼楼梯上,不知是否留下了他们密密匝匝的脚印儿。10月4号,农历重阳节的前夕,上海、江浙地区的同学都已回家,或许正和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谈笑着节日的舒心。基本上由外地贫困生组成的人文学院义工队,他们的身影儿又出现在了海湾镇旅游区老年人活动室,谈天、说地、擦桌子、扫地,他们给老人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10月——12月,他们坚守在学校图书馆,在2 楼报刊阅览室的仓库中,黑暗,阴冷,灰尘很多,你可否记得那一排排的背影,一个个低着头,手里正忙活着的光景。簌簌捆绑绳子的声音,那堆得比他们高出好多的图书,活动结束时一张张微笑的面孔
读书养性,活动修身。他们的实践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陶醉,自我修养。参加活动,他们不希求得到什么,他们知道,那是一种自我的完善。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对自己的,也是对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