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心曲
大重疾病综合帮扶心理慰籍项目作为是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的新型服务项目。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负责日常管理,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培训中心主任王锋老师及多名博士生担任专业督导,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具体承担服务工作。
从2012年3月开始,本项目始终坚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社区开展心理慰藉志愿服务。
【成立初衷】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正确的心理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此外,大重病不仅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也给病人家属造成极大的医疗压力和心理刺激。为了治病,家庭的经济消耗非常大,许多家庭积蓄耗尽,最终难以承受。还有些病人的疾病反复发作,以致家庭成员的感情支持越来越淡化,很容易促成病人或家属感到绝望,出现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心理症状。
一般而言,大重病病人及家庭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及区分会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大重病人的心理需求方面,尚没有专业的队伍开展这项工作,大重病心理慰籍项目的发起,便是为了满足患者和家属心理方面的专业需求。
【项目做法】
从项目成立之初,我们便致力于为大重病家庭提供良好的志愿服务。针对案主的需要,我们开展了对病人及家庭进行长期一对一稳定的上门志愿服务;为了更好地推进我们的服务质量,保证服务的连续性,我们将最初设计的每两周去一次去3个或4个人的小组,拆分为两个批次,这样,案主每周都可以得到我们心理慰藉的服务。
大重病心理慰藉服务项目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了我们必须培养出专业化、高素质的慈善义工队伍。因此,我们将义工队员们锁定为我校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并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和培养一共队员们的专业素质:1.每次服务结束后,我们都会要求志愿者填写服务记录表,反思自己服务的成效和不足;2.定期组织分享会,由服务经验丰富的义工们分享经验、带动新加入的同学; 3.每月召开一次督导会,大家提出自己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督导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专业性的解答,并总结服务经验;4.将《大重病心理慰藉服务手册》下发给各个小组,给志愿者们提供参考,以便他们改进服务质量。
【项目成效】
2012年3月至2014年11月,参与总服务人数为435人,总服务时长为4528小时,共计服务56个案主或者可以说是家庭。
学生的收获:对于参加慈善公益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结合自身专业的社会志愿服务,不仅满足了自己专业实践,成长成才的需求,而且弘扬了后世博时代的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受服务者满意度:对于街道(社区)的广大居民来说,在专业的志愿服务帮助下有助于大重病人及其家属调整情绪,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走出心灵的困境。
社会效益:对于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来说,心理慰藉服务的加入,协助社区街道解决在对大重疾病病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综合帮扶的过程中面临的专业知识缺乏,人员配备不够,后续跟踪脱节等问题,而参与专业的督导和培训也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社区工作的专业性,也满足了广大市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
【项目反思与改进】
自2012年以来,大病慰藉项目依托心理学专业的优势,在市区基金会、校慈善义工队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反思1:项目服务形式的单一化。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采用的服务形式是一对一的上门服务,这样做固然具有针对性,可是辐射面不是很广,很大一部分居民并不知道大病慰藉项目,更别说通过这个项目获得心理上的帮助了。
改进1:因此,我们打算开辟新的活动形式:由原来的单一到案主家里服务的形式拓展为以到案主家里服务为主,辅以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定点宣传(如,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心理小游戏,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等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不仅拓宽了受益群体,而且也让志愿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反思2: 近年来,我们的义工人数还有待提高,这一面与学生们的课业压力增大,想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学业有关,另外一面,也与我们项目的宣传力度及志愿者从这一项目中获益程度有关。
改进2:项目宣传——我们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不仅通过社区宣传、学校宣传,也通过微信平台,志愿者的口耳宣传等,力求让更多的人群知道我们这一项目。
加强督导培训——进一步完善心理慰藉服务手册,主要是通过增加实例和汇总志愿者的服务经验的方式;针对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采取小组讨论或组间讨论的形式,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督导老师进行指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