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心曲
2006年5月,全市首支高校慈善义工队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近10年来,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领导下,在各高校的积极努力下,目前我们全市已有37所高校成立了慈善义工队,注册义工有3万多人。大学生们在各校义工队的有效组织下,走出校门,到社区、到敬老院、到民工子弟学校、到智障学校,利用文化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社区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服务,使受助群众感受到慈善的温暖;同时,我们各高校也积极地响应参与到市会组织的“蓝天下的至爱”、“万人上街募捐”、“慈善箴言征集”等大型慈善活动。
为了进一步将我们各高校的这37支义工队伍拧成一股合力,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高校义工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在市慈善基金会义工部的指导下,2013年12月正式组建了上海高校慈善义工联队。我们联队现有37支高校义工队,其中9支高校义工队队委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担任目前的队长单位,负责联队的常规管理工作。在高校联队的运作管理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三点经验、体会,简单的说就是有抓手、有分工、有活力。
一、有抓手——让联队的工作开展有章可循
所谓有章可循,就是联队在建立之初我们就建章立制,制定了《上海高校慈善义工联队章程》、《上海高校慈善义工联队工作办法》,作为联队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准则。这样的两个规定之中,有着层层相扣的管理抓手。我们来看:
首先是联队谁主导的问题。规定中说“队委会设队长一名,队委委员若干名。队长实行轮值制,每届任期一年;队长与队委会由联队成员提名推荐并经全体会员会议选举产生”,这就确保了沙龙的组织协调者既有积极性也能服众,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整体慈善义工活动的有效整合。
其次是工作谁负责的问题。规定明确“联队队长所在高校的工作班子即为本届队委会的办事机构,承担联队相关具体事务”,确保了联队工作始终有明确的负责单位;
最后是要做哪些事的问题。根据规定“联队设立队委会,负责策划制定联队的年度工作计划,包括研讨工作、交流信息,组织各高校共同开展相关义工服务及师生的义工沙龙活动”,确保了沙龙开展有章可依,截止目前,联队以学期为单位,每年召开两次队委会议,协商部署本学期的慈善沙龙和重大活动安排。
这样根据我们的《联队章程》和《联队工作办法》,我们的联队从权、责、事三个方面都能找到明确的抓手,凡事都有章可循,就不会出现工作中的推诿扯皮现象。
二、有分工——让联队的义工服务点线结合
所谓有分工,就是作为高校义工联队,我们在活动的开展既要能够体现出上海高校义工的整体合力,也要兼顾各个高校义工分队的实际情况与特色。因为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大家肯定都是想尽可能地宣传突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成绩,联队是要扩大影响,但是扩大的过程中绝对不能遮住具体的分队,不然大家还有什么积极性。
因此我们强调点线结合的分工模式——联队的活动为“线”,突出高校整体的影响力,分队的活动为“点”,打出各自的服务特色。
具体来说,联队公益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特定的纪念日、节日为时间点,并结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组织的大型活动。每次活动,联队都会确定统一的活动主题、制作统一的活动海报、并要求各校义工队及时反馈活动信息,最终以联队名义进行统一宣传,以此加强各成员义工队的团队归属感,增强联队凝聚力与社会影响力。因为这些活动往往是全市都在行动的,一个小队伍的影响力有限,以联队为单位进行宣传,明显能够在媒体社会的关注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各高校分队自然也十分乐于参与。
另一方面,在各高校分队的活动组织上,我们强调发挥各自特色。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搭建社区平台,实现居民-社区-学校-义工之间的对接,确保义工服务供需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反馈的及时传递;上海师范大学创新义工服务理念,将志愿服务的范围从传统校外为主扩展到校外校内并重,如组织义工为校内同学免费维修电脑、为校内家庭经济困难的后勤职工子女辅导功课等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创新义工活动管理方式,推出了SIT-义工菜单,由服务对象根据需求选择义工服务;华东政法大学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宣传,除利用现有易班平台,还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开设网络课堂、上传普法短片或讲座等等,形成了各自特色。
附带一句,我们还制作了高校慈善义工联队的徽章,在各高校义工活动开展自己的特色活动时,一般既带着自己高校的义工队旗,也会带着联队的徽章。总的来说,我们的点线结合分工,是强调整体,但绝不否定个体。
三、有活力——让联队的交流合作成为常态
联队的建立,就是要让各分队力量进行聚合,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联队中各分队的交流合作就是联队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联队就活力,做的不好,说不定队伍就散了。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有定期的见面交流——上海高校慈善义工沙龙。我们的沙龙根据各校的学期安排和所有资源,主要由队委单位轮流承办,参与对象也轮流分为各校义工负责老师和义工同学,一般一次老师为主,一次学生为主,活动内容以政策培训、素质拓展、交流分享为主,通过不同主题营造出全市高校师生讨论慈善、人人关注公益的文化氛围。
第二,有竞争性的每月通讯——《上海高校慈善义工联队通讯》。《通讯》由联队队委会负责编辑,每月直接发送至市基金会、高校慈善公益活动负责老师的邮箱,内容主要介绍各校当月开展的慈善公益服务活动、义工联队的活动通知等,便于高校间的日常互相学习。为什么说是竞争性的呢?因为通讯每月会将各高校的刊发稿件以排名形式发布,以鼓励大家踊跃投稿、及时宣传。
第三,有日常的工作联络方式——新媒体管理方面,为便于及时、有效、广泛地宣传义工活动信息,联队开通“上海高校慈善义工联队”腾讯微博,并由队长单位指派专人负责;为便于各校负责老师的交流、沟通,联队建立“上海高校慈善义工联队”飞信群,由队委单位负责日常管理。这样有什么事情大家交流起来就非常方便。
第四, 有总结性的工作成果——为了展示联队各单位的工作特色,去年联队专门制作了一本《上海高校慈善工作案例集》,共计收录了全市28所高校36篇的慈善工作案例和慈善公益理论研究。
通过以上这些工作,联队将原先分散的各个分队拧成了一股绳,让大家感到在联队的框架内,工作能够有着1+1大于2更好提升,感到这是一个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团队,这也就体现了联队创建的意义。
高校的慈善义工活动,因其参与主体的大学生特殊性而更突显其重要的意义,慈善义工服务其实已经成为了上海各大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高校的慈善公益活动仍有许多可以继续深入和细化的地方,如刚刚有说到我们运用了数据统计竞争机制,但其实这还是比较简单统计,接下来我们有计划建立上海高校慈善公益活动数据库,每年统计联队高校的活动开展情况数据,从而通过直观的数据管理实现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进而为慈善公益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此外,下一阶段联队也将在扩大自身的作用与影响、密切联队内各高校义工队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继续努力。
面向未来,作为慈善公益的管理人员,我们还应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以推进活动的更好开展,让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富有创新和活力,让义工们做自己喜欢的、想做的公益活动,为营造更加良好的校园公益氛围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