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义工
每天傍晚,当夕阳把它那美丽的七彩阳光撒满大地的时候,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把袅袅炊烟,升起在大街小巷的时候,在充满吴风古韵的七宝社区,人们时常会看到一群快乐的白衣天使,匆匆地走进各社区,走进许多居民家中。她们为贫病孤寡老人送医送药、检查身体;与他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在老人家中,开设“慈善家床”。每当此时,老人们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绽出舒心快乐的笑容。这群白衣天使,就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分会慈善医疗义工队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义工们。
这支慈善医疗义工队的志愿者们,坚持“慈善家床”服务已经20年了,20个寒暑春秋,社区居民和受助老人们难忘她们一次次风雨中的登门拜访;难忘她们一次次星夜兼程,全情投入的紧急救助。在她们的悉心照顾下,许多老人渐渐远离了病痛和危险,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和健康的状态。慈善医疗义工们辛勤的劳动,换来了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健康和快乐,18年来,在众多受助老人的心中,铭记下了许多医疗义工们热心服务的感人故事。
我听到了美妙的歌声
项之洁,义工队女队员,七宝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她从李亚森医生手里接过了“慈善助医”的接力棒,在青年路88弄蒲汇新村14号201室,为75岁的范阿根、72岁的赵国英夫妇开设了“慈善家床”。
他每月都带着药箱、医疗器械去为老人送去药剂,检查身体,对老人的病况,她都了如指掌。长期的悉心关照、真情相待,她早已和二位老人亲如一家了。
2006年春节就要到了,社区里,居民们都在热热闹闹地准备着,可范阿根老人家里却显得冷冷清清,两位老人都双目失明,只有一个女儿,因为其家庭生活也较为困难、自顾不暇,很少来看望老人。今天,老人的家中,似乎要来什么贵客,他们不时地走到门口,听听外面的脚步声。一个人走过去了,又一个人走过去了,老人在期盼着……
不一会,一位中年的医务工作者,与五位年青的医生从楼下走来,手里还提着大米、食用油等各种年货,人刚到门口,早已盼望多时的范老伯就打开房门,高兴地把几位医生让进家中:“我们老两口平时就让你们很操心了,每到过年过节你们还送来东西。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啊”。项医生也介绍到:“卫生院工会主席和其他几个青年志愿者一道来看望你,给你们拜个早年,祝你们二老健康长寿”。听着这质朴真诚的话语,想着这几年来,义工们对自己周详的照顾,范阿根老人紧紧握住义工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老夫妻擅长东北地方戏,尤其是二人转,他们早就把医疗义工们的事迹写成了词,配着曲子,练着唱过好几遍了。这不,和义工们聊了一会,老夫妻就一定要表达自己的谢意,要把歌曲献给义工们。于是,范老伯拉起了二胡,阿婆便和上二胡的节奏,歌声从老人家中飞了出来:“春风吹遍七宝古镇,慈善义工送来温馨,送医送药问寒问暖,咨询查体忙个不停…… ”义工们倾听着老人苍老沙哑的歌声,感受着老人真诚质朴的感情,内心愈发澎湃起慈善和奉献的激情,在老人的歌声中,义工们用力应节击拍,手掌拍红了、拍痛了,也不想停下来,因为,在他们心中,这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歌声。虽然两位老人看不见义工们眼中闪烁的泪光,但从他们热烈的掌声中,却能感受到他们由衷的感动。两位老人始终认真地唱着,这也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最真诚的歌声啊!
她真比亲女儿还亲
王天宇,一位热情开朗的社区医院医生,连续8年来,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慈善义工服务,从没间断过,她先后和童福田、许月兰、袁衍等4位老人结对建立慈善家床,童福田、许月兰是一对老夫妻,都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王天宇隔三岔五就去为他们检查身体,量血压、听心肺,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近几年老两口的身体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状态。老人逢人就夸她:比亲女儿还亲!
2001年初,家住七宝镇白浪居委的70岁的孤寡老人袁衍,不慎摔断了腿,生活无法自理。老人孤身一人,无儿无女,王医生得知情况后,每月抽空义务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指导他康复训练,半年后,老人终于又站了起来。此后,在王医生的督促下,老人一直坚持锻炼,身体比以前明显硬朗了。
王医生又忙着帮他介绍老伴,虽然没有成,但老人对她却是充满感激,他经常跟邻居说:自己虽无儿无女,但慈善家床服务,却给他送来了比亲闺女还亲的王医生,自己这是老来得福了。
王医生发现老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便及时检查、对症下药,经过一段时间,老人的血压也控制在正常水平了。两年前,袁老搬家到奉贤,王医生放心不下,就想联系一个当地的慈善义工,但没能如愿,想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她只要有空,哪怕来回3-4个小时,她也要到老人身边,检查、护理一番才放心。
有一次,由于工作忙,一段时间没能去看望,而老人由于长期服用保钾利尿药,导致体内血钾浓度偏高,老人经常吃的降压药,也具有保钾作用,这更升高了血钾的浓度,危险在逐日增加,而老人却全然不知。也许是由于职业习惯,抑或是长期关照老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应,这段时间王医生总觉得欠缺了些什么,心里总觉得怅然若失,不安和牵挂,促使她终于挤出时间,匆匆赶往奉贤,为老人查体问诊,及时发现了老人高血钾的危险。并立即采取措施,迅速降低血钾。在服药治疗过程中,她还多次为老人测血钾,到去年初,终于恢复到正常水平了。
王医生的父母亲远在黑龙江,06年3月,她父亲突患脑梗塞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王医生是独生女儿,该有多么牵挂疼爱自己父亲啊!她星夜动身,只身急切前往,紧急救治,悉心照料了一个月,终于把父亲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痛苦的经历,使她更深刻地体会到老人们的难处,感受到老人们是多么需要社会的帮助和关怀。父亲脱离危险,病情稳定下来后,她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亲人,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上海,第二天,她就又恢复了慈善家床的上门服务。
“王医生来啦”,“慈善家床”的老人和邻居们,渐渐地都熟悉她了,她每次来,邻居们都赶来围着她寻医问药、检查身体,热情的王医生已经成了邻居们的义务家庭保健医生了。
时刻记挂着老人的生活
殷立敏,七宝卫生院的医生(现在华漕卫生院),她为85岁高龄的施忠斌老人开展慈善家床服务已经6年了,6年来,她时刻记挂着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细心地照顾着老人,始终如一。
老人患有慢支、肺气肿等病,老伴去世后,施老人一直居住在青年路的一个不足25平方米的屋子里,长期独居,造就了老人倔强的脾气,和儿女们也合不来,儿女们都不愿把他接到家里住,老人也时时感到孤独。但自从和医疗义工结对以后,老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了欢笑和生机。
每次殷医生来了以后,都为老人量血压、听心肺,这不,今天,她又来为老人检查了一遍,还把为老人买来的药,按每次的服用剂量,分装在许多小药袋里,反复叮咛老人说:“你每次只要吃一袋。现在心率不是很快,以前你常吃的地高辛,现在只要吃半片就行了。每天吃两次,千万不要忘了”。
老人看看纸袋里已经分装好的药片,一颗颗的,象米粒大小,要吃半片的,也已经掰好了。想到殷医生长期以来细致入微的照顾,老人心中涌起一阵感动:这孩子还自己垫钱为我买药,每年都用轮椅车推着我去医院体检,只要感到不舒服,电话打给她,她一准会尽快赶来。4年多了,多好的医生啊!老人想着想着,眼帘中就沾上了泪水。
05年底的一个冬日,老人突然心衰严重,喘的厉害,两肺都是口罗音,合并肺部感染,打电话给儿子,儿子也没能来,小殷得知了情况后,一大早,就用三轮车把老人推到医院检查,验血、做B超忙个不停。老人要上台子时,小殷就蹲下来为老人脱鞋、脱袜;查完后,扶起他来,为他穿好鞋袜,扶到车上。这时,身边的工作人员对老人说:“您老人家真是好福气,有一个这么孝顺的好女儿”。老人笑眯眯地看着小殷,心里满是温暖和感激。
还有一次,小殷下班后去看老人,5点钟到,敲了20分钟门也没敲开,小殷越来越着急,生怕老人出事。邻居们闻声也都赶来帮忙喊门。急切中,小殷跑到居委会找来负责人,大家又敲了好一会,门才缓缓打开。原来老人一不小心从床上摔到地下,一时爬不起来了。小殷忙帮老人检查了一遍,发现脚受伤了,手臂软组织也受了轻伤,这下小殷就更不放心了,她特意请居委会找了个阿姨,专门照顾老人,又反复叮咛阿姨有事马上来电话,都安排好了,她才放心。
现在,老人的身体状况比较平稳,小殷每月去老人家里看望3-4次,生活依旧象清清溪水一样,静静地流淌着。
慈善爱心薪火相传
住在宝隆公寓38号202室的葛克志老人多年来一直瘫痪在床,医疗义工张彩丽照顾她已经两年多了。说到慈善义工,葛克志老人颇有感慨:10多年了,我亲眼看着一个又一个医生来照顾我,从没间断过” ,在小张之前是钟华医生,她一直坚持到怀孕的第7个月,在往前,是刘晓红,而王英医生,则坚持服务到怀孕的第8个月。照顾范阿根夫妇的项之洁则是从李亚森医生那里接手的。老人说:不论谁接手,都细心、周到、一丝不苟,难怪范阿根夫妇逢人就夸,慈善义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葛克志老人自小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尿路感染等病症,又没有医保,医药费完全自理。为了省钱,她基本不检查,吃药也没规律,刘晓红和她结对设立慈善家床时,不仅每月几次去做检查,而且还通过居委,为她申请了困难补助,减轻了老人的经济负担。
刘晓红目前的服务对象是一位半身不遂、不能说话的老人,小刘每月的探望,老人都洋溢出快乐的微笑,体检完后,老人总是通过做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拍拍胸脯,向着医生伸出大拇指,示意自己很健康,对小刘也很感激。老人的心情每次都深深地感染了她,她觉得,老人的健康快乐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报答, 这也更坚定了她做好医疗义工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每一位医疗义工,都是在平凡生活中从事着点点滴滴的小事,他们不求轰轰烈烈,只求真真切切、简简单单,不求形式上的华丽,只求实实在在地能为老人们治病疗伤、纾困解难。
20年来,这支天使般的慈善义工队伍,用自己厚重的爱心,温暖着七宝社区众多贫病孤寡老人的心,她们精湛的医术,驱散了慈善家床孤贫老人的病痛,她们精心地护理,再造着老人们的健康和欢乐,在他们的心中,被服务的老人已经不是普通的病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们已经变成了她们的亲人。
20个寒暑春秋,人们已经记不清多少次紧急抢救,他们把老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也记不清多少回,温馨关爱,她们送老人微笑着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在繁忙的工作和平淡的生活中,在为老人送医送药、嘘寒问暖的真心交往中,她们在七宝千年古镇的天宇间,书写下了自己闪光的名字,在七宝社区广大群众的心里,竖起了“上海闵行慈善义工”亮丽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