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沙龙
为了解上海目前慈善助学的现状及实施效果,本课题对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600名学生及30名辅导员开展了一项抽样调查,以期在调研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明确慈善助学在整个助学体系中的定位,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慈善助学工作提供指导。本次调研共发放学生问卷600份,收到有效问卷591份,问卷回收率为98.5%;发放教师问卷30份,收到有效问卷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对回收到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调查结果如此下:
第一部分:上海高校慈善助学的现状调研
(一)上海高校慈善助学的形势分析
1.近三分之一样本群体的经济情况较为困难。
样本群体中,近一半的学生拥有工作经历,比例达47.5%;在平均每月生活费支出上,样本群体呈现出正态分布,约20%的学生月平均生活支出低于300元,近20%的学生月平均支出高于500元,大多数学生的月平均开销在300元至500元之间;同样,在样本群体对于自己经济情况的评价上,整体也体现出正态分布趋势,有32.5%的同学认为自己特别或者比较困难,53.1%的同学认为自己经济状况一般。
对样本的调查结果反映出近一半的学生有工作经历,其在经济状况可能相对较好,并且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个人月平均生活支出和对自己经济状况的评价中,样本数据都总体呈现出了状态分布趋势,有20%的学生月平均生活支出低于300元,约30%的学生认为自己经济状况为困难。
2.样本群体的学费来源主要是家庭,来源途径多元化。
样本群体中,74.5%的学费是由父母、家庭提供的;除此之外,学费来源是勤工助学或者国家助学贷款的样本数也达到了122和108,这两项样本数占全体样本比例为21%和18%;学费来源依靠学校发放助学金的也达到了11%;其他各种学费来源相对较少,一般在5%以下。由于各单项调查数据选择“是”之和为813,已超过样本总数591,说明在这一系列题目中,存在两道或者两道以上选择“是”的情况,估计多选的样本数占到总数的25%到30%左右。
对样本学费来源的调查反应出目前家庭仍然是支持大学学费来源的主要途径。同时,考虑到复合选择情况,估计约三分之一的学费来源为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发放助学金。另外,调查还显示,学费来源途径呈现多元化,约大于四分之一的学生的学费来源途径来源达两项甚至更多。
3.样本群体的生活费来源以家庭和勤工助学为主,来源途径多元化更加明显。
样本群体中,69.7%的生活费是由父母、家庭提供的,48.2%的生活费是由勤工助学所得资金支付的,这两项构成了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此外,生活费来源依靠学校发放助学金的也达到了12.9%;其他各种生活费来源相对较少,一般在10%以下。由于各单项调查数据选择“是”之和为938,已超过样本总数591,说明在这一系列题目中,存在两道或者两道以上选择“是”的情况,估计多选的样本数占到总数的40%到50%左右。
对样本生活费来源的调查反应出目前大学生活费来源的主要途径是父母家庭的支持和勤工助学,学校发放助学金也成为了生活费来源的其次途径。这一调查结果于学费来源的调查结果既相吻合又有所区别:一方面,家庭、勤工助学和学校发放的助学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经济来源的三大支柱;另外一方面,考虑到生活费相对于学费而言数量较少,更多的大学生可以依靠勤助工作或者助学金自食其力,自行承担生活费用。另外,调查还显示,生活费来源途径呈现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近一半的学生生活费来源途径达两项甚至更多,可能也与生活费数量上相对较少有关。
(二)上海高校慈善助学的申报方式分析
1.各高校基本以“个人先向院系申报,院系再向上汇报”的助学金申报方式为主。
样本群体所在高校大多采用“个人先向院系申报,院系再向上汇报”的助学金申报方式,比例达60.4%;采用“院系主动为学生提出”或者“个人直接向相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均不超过8%;另有22.5%的样本选择“不知道”。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大多采用“个人先向院系申报,院系再向上汇报”的助学金申报方式。此外,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对所在高校助学金申报情况不知道,可能是由于这部分学生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不需要申请助学金;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应出,高校对于助学金申请工作的宣传和部署工作仍要待继续加强。
2.对于最合理的助学金申报方式分歧较大,支持现状的略占优势。
样本群体中有46%认为“个人先向院系申报,院系再向上汇报”的助学金申报方式比较好;认为“个人直接向相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比较好的占到了21.5%;认为采用“院系主动为学生提出”比较好的占17.6%;另有12.5%的样本选择“不知道”。
调查结果显示同学对于最合理的助学金申报方式的分歧较大,但是支持“个人先向院系申报,院系再向上汇报”的现行主要方式的仍接近半数。“个人直接向相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和“院系主动为学生提出”也有相当的支持度,表达了学生希望多渠道争取助学金的愿望。因此建议,高校在今后的助学金申报工作中可以试行多渠道申报模式,保证助学金发放工作的灵活性和公正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同学的合理需求和愿望。
(三)上海高校慈善助学的评定标准分析
1.上海高校助学金评定工作总体上公正公平,但是也存在不公平现象。
样本群体中,关于其所在学校影响获得助学金的重要因素,68.7%的认为是“经济困难”,46.4%认为是“学习成绩优秀”;而选择“担任学习干部”、“与辅导员关系密切”和“与同学关系密切”的样本数量也占26.6%、19.1%、11.5%。在对“所在学校的助学金评定标准是否公平”的调查中,43.3%的样本选择“非常公平”或者“公平”;31.8%的样本选择“一般”;选择“有点不公平”或者“非常不公平”的样本占总数的14.7%。另有9.1%选择“不知道”。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其所在学校评定助学金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优秀,而担任学生干部、与辅导员和同学的关系密切也会成为影响助学金评定的间接因素。对于这个助学金评定的现状,多数同学认为是公平的或者可以接受的,只有不到15%的同学认为不公平。这一数据表明当前各高校助学金评定总体公正公平,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存在小范围的不公平现象,使得助学金不能真正发放给实际需要的同学,引起部分同学的不满。
2.助学金评定的最重要因素应是经济困难和品学兼优,是否需要民主评议意见不一。
样本群体中,对于“影响获得助学金的重要因素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73.4%的认为是“经济困难”,58.4%认为是“品学兼优”;而选择“担任学习干部”和“与同学关系密切”的样本数量也占21.7%和22.8%。认为应当是“与辅导员关系密切”的仅占12.0%。在关于“助学金的申请的审核是否应该由班级民主评议”的调查中,样本的选择显示出较大分歧:43%选择“没有必要评议,公示即可”;31.1%选择“需要广泛的班级民主评议”;24%选择“需由班级选出的代表在相对的小范围内评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学校评定助学金的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应该是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优秀,而担任学生干部、与同学的关系密切也应成为影响助学金评定的间接因素。同时同学普遍认为“和辅导员关系密切”不该是影响助学金评定的因素。对于“助学金评定是否需要经过班级民主评议”,同学的意见不一,分歧较大,但总体上要求公开公平公正。
第二部分:上海高校慈善助学存在的问题探析
高校慈善助学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党和国家、学校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广大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学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人才储备。因此,不断做好高校慈善助学工作事关重大,因此也赋予了本次调查特殊的意义。
本着科学严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我们根据前面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对高校慈善助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张开探讨:
(一)高校慈善助学的申报方式的探索和改进
本次调研问卷设计了关于高校慈善助学申报方式的题目,就同学目前最切身的慈善助学申报方式问题展开调查。
在对现状的调查结果中,显示目前高校大多采用“个人先向院系申报,院系再向上汇报”的助学金申报方式。而在对同学主观认为最合理的助学金申报方式的调查中,出现了一些分歧。这一结果表明,同学对于最合理的助学金申报方式的分歧较大,尽管“个人先向院系申报,院系再向上汇报”的现行主要方式的仍接近半数,但是“个人直接向相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和“院系主动为学生提出”也有相当的支持度,表达了学生希望多渠道争取助学金的愿望。
在实际的工作中,“个人先向院系申报,院系再向上汇报”的助学金申报方式相对而言操作比较简单,有利于管理和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基本也能保证申报工作的公平性,但是仅仅采用一种申报方式,由于各种方式,可能会使某些同学失去获得助学金的机会。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设身处地的为同学着想,站在同学的立场上出发,在保持以“个人先向院系申报,院系再向上汇报”的助学金申报方式为主的情况下,适当的实行多渠道的助学金申报方式,并且注意几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保证助学金申报工作的灵活性和公正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同学的合理需求和愿望。
(二)高校助学金的评定工作的探索和改进
本次调研问卷设计了关于高校慈善助学评定工作的相关的题目,就同学目前最关心的慈善助学评定的影响因素和公平性问题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其所在学校评定助学金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优秀,而担任学生干部、与辅导员和同学的关系密切也会成为影响助学金评定的间接因素。对于这个助学金评定的现状,多数同学认为是公平的或者可以接受的。这一数据表明当前各高校助学金评定总体公正公平,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存在小范围的不公平现象,引起部分同学的不满。
从“同学主观认为学校评定助学金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上,我们就可以看到问题所在。同学们认为“经济困难”和“品学兼优”应当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担任学生干部、与同学的关系密切也应成为影响助学金评定的间接因素。同时同学普遍认为“和辅导员关系密切”不该是影响助学金评定的因素。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和辅导员关系密切”的确或多或少的成为了影响助学金评定的因素,引起了同学对助学金评定公平性的质疑。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改进思路,做好奖学金评定老师的思想工作,更要求我们不断去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助学金评定监督管理体制。从制度入手,辅助思想工作教育,切实保证助学金评定的公平性,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第三部分:高校慈善助学的效果评价
(一)上海高校慈善助学的帮困效果评价
学生在获得助学金后,主要将其用于伙食消费、学习资料的购买、支付学费和住宿费或日用品消费,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将其用于请客吃饭、旅游和高级消费品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将助学金用于日常必需消费,主要集中于伙食、学习资料等方面。但是仍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同学将其用于非必需消费。
2.助学金对学生个人在经济和责任意识的帮助巨大,基本实现了其预期目标。
“在什么情况下获得助学金”这个问题中,除去未选的,有28.3%的参选样本是在“非常困难急需帮助”时得到助学金,50.7%的参选样本是在“经济有点困难”的情况下获得助学金。另有14%的参选样本是“意料之外获得”。
在“获得助学金之后个人经济状况变化的程度” 这个问题中,除去未选的,有52.5%的参选样本选择“非常大”或者“较大”,33.1%的参选样本选择“一般”,14.4%的参选样本认为帮助很小或者没有帮助。
在“获得助学金之后认为变化程度最大”这个问题中,除去未选的,有35.9%的参选样本选择了“责任意识增强”,有31.2%的参选样本选择了“学习上更加努力,热爱本专业”,有16%的参选样本选择了“有了帮助他人的意识”,合计达83.1%。另有10.7%的参选样本选择了“没有变化”。
在关于助学金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目的调查中,持“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观点的占到参选样本总数的64.2%,认为“一般”的占20.6%,认为没有达到目的的占7.3%。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经济十分或者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获得了助学金,其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同学的经济压力;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获得助学金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帮助明显,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一般;助学金明显增强了同学的责任感、学习意识和助人意识,但也有约十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没有变化;总之,近三分之二的同学肯定助学金达到了其预期目的,只有不到8%的同学认为助学金没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二)上海高校慈善助学的育人效果评价
1.获得助学金后同学多数愿意回馈社会,育人目的初显。
认为获得助学金的同学应当回馈社会的占到了样本总数的近80%;关于原因,主要选择为“社会责任”和“感恩之心”;在“觉得不需要回馈社会的原因”的选择中,参选样本主要体现出两种答案:“获得社会资助是学生的公民权利”以及“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在“获得助学金后通过什么方式回馈社会” 这个问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样本选择了“社会义务工作”,三分之一选择采用“现金捐赠、实物捐赠、社会义务工作三者结合”方式;在“希望通过什么途径回馈社会”这个问题中,选择“现金捐赠、实物捐赠、社会义务工作三者结合”和“社会义务工作”合计达85%。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获得助学金后应当回馈社会,其原因主要是出于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回报的心理。而认为不需要回报的学生中,有一半是处于经济原因无力回报社会。在具体实践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社会义务工作”以及“现金捐赠、实物捐赠、社会义务工作三者结合”的方式,这是由于同学大多在经济上尚不能自给,因此多愿意通过义工的方式回馈社会。而同学们同时也表达出对通过上面两种途径回馈社会的期望,希望学校和社会组织或者创造更多的机会满足同学回馈社会的途径。这总体上说明助学金在“育人”上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初步营造了一个互相关爱、感恩回报的良好校园氛围,但是须认识到其慈善育人的工作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让更多的同学心怀感恩,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2.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最被熟悉。
大多数样本群体表示了解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或中华慈善基金总会,另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了解任何慈善组织。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同学了解某个或者多个慈善组织,其中,作为上海本地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最被熟悉。但是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不了解任何慈善机构,这说明一方面慈善机构已经能够被大家较为广泛认识,另外一方面它的工作仍具有局限性,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不了解慈善机构和慈善事业。
3.对慈善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
(1)半数同学参加过慈善活动,多为参加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活动。
样本群体中选择参加过慈善活动的样本占总数的48.2%,未参加过慈善活动的占到总数的45.3%;有26.1%的同学参加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活动,参加其他的慈善组织的比例都低于10%。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慈善活动的大学生的比例大约接近一半,这可能与大学生本身尚处于学习阶段,经济上不太宽裕有一定联系,这也要求学校和社会应更多的发动大学生参加慈善活动,培养其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所有参加过的慈善活动中,参加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活动的比例是最高的,这恰说明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知名度较高的原因,也说明了上海慈善基金会的活动和上海高校具备较紧密的联系和合作。
(2)未参加慈善活动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机会和时间。关于不参加慈善活动的原因,样本群体中32.3%选择“因为没有合适机会”,其他选项都在10%左右或以下,包括“时间安排上有冲突”、“做秀大于实际作用”、“担心善款没有用到实处”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不参加慈善活动是因为缺乏合适的机会或者是因为时间上的冲突,也有部分同学担心慈善活动在“做秀”、善款落实不能到位等其他问题。这启示我们,应当在针对学生开展一些慈善活动,满足同学参加慈善活动的诉求,同时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打消同学心中的疑惑。在开展活动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活动项目和时间。
4.学校设立慈善机构将会吸引同学踊跃参与,慈善机构应保证善款落实。
被调查样本群体中,不了解所在高校是否设有慈善机构的比例达43.5%,表示有的占41.5%,表示没有的占11.3%。如果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样本群体所在高校设立慈善机构,样本群体中只有5.2%表示不会参加。七成的样本群体相信“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将善款发放到需要的人手中”,对此表示怀疑的占26.9%。
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同学不了解所在高校是否有慈善机构,超过40%的同学知道所在高校有慈善机构,这说明高校内部慈善机构的宣传力度还应当加强。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如果所在高校设立慈善机构,将会以做义工、捐物、捐款等方式积极参加,这说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如果能在高校广泛开展工作,设立慈善机构,将会受到同学的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大部分同学信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能够将善款发放到需要的人手中,但是仍有同学有担心和顾虑,这要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高校看展工作时应当加大宣传工作,增加工作透明度,让同学更加了解慈善工作,打消同学们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