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慈善
联合国将永续发展定为目标,而「社会经济」是运作关键。究竟在亚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况为何?各地区间又该如何发展出跨域合作?2018 亚太社会企业高峰会「台港中星论坛」,汇聚亚洲的社会企业和公益投资代表,一起谈论台湾、香港、中国和新加坡 4 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为跨域合作提供更多努力方向。
「社会企业定义的用词很多,社会企业、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永续发展目标,其实都在讲同一件事,就是社会创业精神。」主持人暨讲者、台湾「活水社企投资开发」创办人暨总经理陈一强表示,他口中的「社会创业精神」,指的是从无到有、用新的方法解决旧的问题。为达永续发展目标,并链接社企生态体系,「社会创业家,不是给鱼或给钓竿,而是直接改变整个渔场。」论坛接着由 4 位讲者分享各地目前的社企生态,再进一步讨论跨域间的合作关键。
公司型社企,将成台湾关键少数
陈一强说,比起大小规模或名气,要评估社企发展阶段,更关键的评比标准应为:是否引发公民(社会)运动、建立社会大众信任、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纳入多方角色成为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是否吸引更多民间资金、不再仰赖固有资本,以及是否引发「结构性改变」等。
回顾台湾过去 10 年,社企环境从贫瘠荒漠,如今已建构出较完整的社企生态。陈一强分享,论坛几天前,远见杂志将「社企之星」奖项获奖人作为封面,显示台湾的社会企业氛围已然步向成熟,他也对社企能和主流媒体结合相当乐见。此外,陈一强也举台湾的鲜乳坊为例,虽然身为小型社企,市场表现却波及大型乳品企业,甚至成为「外包装效法对象」,对市场产生充分影响力。
陈一强将台湾目前的社会创业分成 2.5 种模式,第一种是仰赖捐款的非营利组织,如财团法人及合作社;第二种是社会企业,即怀抱道德感的营利法人,还有所谓第三种,也就是「0.5 型」(公司型社企),介于以上两者中间,考虑公益又同时自给自足。陈一强认为公司型社企会成为台湾社企发展的「关键少数」,虽然不会是主流,但与创业投资和创新育成息息相关。
主持人暨讲者、台湾「活水社企投资开发」创办人暨总经理陈一强。
社企培力,从最基层开始
丁立副主任代表的中国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办于 2006 年,是提供资源给更多小型团体的中间型支持机构,至今育成约一千多家组织,大多是非营利团体,其中也有 10% 是社会企业。她说,恩派着重全国小区发展,除了引荐优质组织到各地,更重要的,是从最小小区基层单位着手,培育小区组织工作者,「因为我们觉得,这才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此外,当局近年也更重视小区自治,发现居民聚集做自我服务是有助发展的良方,恩派因此趁势结合政府动能,提拔众多组织。
丁立指出,强大的电商网络虽让中国民众物质不余匮乏,软性的社会服务却没被满足,加上境内捐款多采一对一资助模式,少有大笔捐献,在资金来源受限、需求却相当大的情况下,恩派早年孵化的 NGO 近期也开始探索,尝试转型成社会企业。
中国未来 10 年,社企将会「大发展」
中国目前没有全国性立法推动社企,公司型社企仍占大多数。但丁立也说,尽管国内社企热在西方鼓吹下渐渐蔚为风潮,由于引进较晚,也多在公益领域中发展,许多新富阶级对公益情况的知识较少,也是需要克服的问题。回顾过去 10 年,她认为境内社企发展没有太明显的变化,目前还是起步阶段,「但我们发现一个趋势,就是在小区服务跟小区发展的领域中,蕴含大量社会需求」,因此恩派也在约 2 年前开始探索影响力投资,联络同类型组织,将更多资源引入小区。
展望未来 10 年,丁立很乐观,因为境内眼下至少就有上千家新创潜力无穷,虽然经验不足,资金人才却俱备,「未来 10 年,想必是大陆社企『大发展』的阶段」。她更表示,目前社企在亚洲地区尽管仍限于小众,但透过跨界合作,必定能带来具变革性的社会运动,进而推动并建构社企生态系统。
恩派副主任丁立。
香港社企的前世今生
香港长者安居协会创会总干事马锦华分享协会成立的契机,同时向听众介绍香港社企特殊的「前世今生」。2003 年,非典(SARS)爆发,重创香港经济,港人面临巨大失业潮,特首因此鼓励建立社会企业,目的就是创造工作机会,长者安居协会也在期间应运而生。
然而,当时「社会企业」一词却尚未风行,要到近 10 年香港才正式吹起社企热跟风,10 年内约年增 20%,至今社企已达 700 多家。其中,社企种类大多与劳动相关,包括提供服务和居家照顾等,甚至出现生命体验、灾难体验馆等「体验型社会企业」,堪称香港社企的重大开展。
香港社企目前仍仅占总体 GDP 的 0.5%,相较于英国的 10%、法国 8%,还有极大发展空间。马锦华语重心长地说,「香港的社企家都得不计代价」,点出社企环境还处于「开路先锋不畏死」的阶段。马锦华也提醒,亚洲区社企不可免地将深受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及「大湾区发展」的影响,所以如何将好的概念、经验,拿去和其他国家交流十分重要。马锦华认为共享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华人地区,概念相近,若能携手合作必能创造重大变革。
香港长者安居协会创会总干事马锦华。
亚洲金融重镇的社企潜力
亚洲公益创投网络 AVPN 旗下亚洲政策论坛总监 Patsian Low,向听众分享 AVPN 运作愿景,以及新加坡当今的社企环境。AVPN 为会员提供资金、人力及其他型态援助,包括投资影响力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以社会关怀为重点的单位,解决亚洲区域中的各项问题。其中,由创投者、企业、影响力基金、服务提供商和政府相关单位所构成的生态系,即「投资人社群」,不仅提供社企所需资金,也带来了人脉网络、专业技术、赋能咨询等,促成一股推进社企成长的动能。
Patsian 认为,新加坡是适合创新跟实验的地方,也因为过往中小企业成长成绩优秀,投资环境相对稳定;新加坡也有很强的立法环境和政府支持,不只资本面,还存在公益性质的税务优惠。「新加坡是个小国,但也是非常关键的金融港口,对于社企推动、融资、创投,都有潜力扮演亚洲区重要角色。」她指出,新加坡在社会经济的大部分面向,成果都可圈可点,期待未来能稳健成长。
新加坡目前约有 400 多家社企,不过仅约 10% 组织将受 AVPN 投资,剩下 90% 的组织仍在早期发展阶段。此外, Patsian 也提到新加坡的内部隐忧,就是如何达到经济成长和永续发展的双赢,以及健康、平等问题,也是未来亟须面对的课题。
面对萌芽中的市场,到底未来资源该从哪来,Patsian 同样提到当地的新富族群,其实许多都不太了解社企场域,「如何有效把他们带进社会经济市场,就是关键。」她预期,2020 年星国百万富翁人数能达 18 万 8 千位,届时社会企业发展还是需仰赖这些社会投资社群跟大众的投资与参与。因此,往后将会需要更多中介者为社企创业家带入创业资源、促进产官学投入,也需要政府协助制定相应法规,打造市场、提供培力、举办活动。
亚洲公益创投网络AVPN 旗下亚洲政策论坛总监Patsian Low。
成功跨域需掌握「对的需求」
谈完各国现状,听众多好奇,是否有成功跨域的组织作为先例,讲者纷纷提到各自均有投资的体验型社企「黑暗中对话」,如丁立分享,该组织在中国落地6 年,今年已达收支平衡,于5 个城市驻点、建设4 家黑暗体验馆。Patsian 则坦言,在新加坡成功跨域的组织目前仍为数不多,但诸如弱势就业等各地区均具有的问题,自然较容易发展到其他亚洲国家。
另外,对于听众有关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企的疑问,陈一强建议,由于转型将历经结构性的转变,面对市场的心态肯定要调整,若团队中没有创业家,建议不要贸然尝试;Patsian 则举新加坡的新创为例,不少非营利组织十分积极要将产品卖给政府或企业,却未必有余力探究产品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应当警惕。
最后提到创业者的心理素质,马锦华提醒,他观察到许多香港社企创业者「以自己的需要作为社会的需要」,因一时冲动而创业,却未经审慎评估;丁立则举共益企业为例,从身边需求发现商机,创业才具热忱、也才能让社企永续经营。几位讲者均表示,找到「对的需求」常是跨域成功的要素,发现共同问题与需求后,便有机会顺势到各大市场落地生根。(任真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