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慈善
汲取经验
迄今为止,我们可以从“周二捐”的成效,从其领袖网络、及共同创建的全球捐赠创新实验室中汲取怎样的经验呢?我概括了如下7大经验:
思考一下社会部门所扮演的全球解决方案网络的角色。在当今时代,一种伟大的新点子可以如此快地传遍全世界,这是不可思议的。鉴于我们面临着共同挑战,即使我们的工作是高度地方化的,我们也可以突破自我,思考我们可以在多大范围分享造福他人的点子。如果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和模仿,那么“周二捐”的全球领袖就可以一年到头分享最佳实践,我们会看到点子和实验会很快传遍不同的领域,为日益广泛的人所接受,其迅疾程度就像我们向邻桌学习一般。
成为数据高手。2015年由“周二捐”全球领袖团队形成的“周二捐数据协作联盟”不仅致力于推动这场运动的发展,而且致力于测量和学习有关这场运动、捐赠趋势及捐赠行为的相关数据。我们不需要成为数据科学家,但我们需要成为“代码转译者”——将数据从最了解这些数据的人那儿转译给那些需要了解其用法、风险及可能性的人——并懂得如何及何时分享这些数据。
反思“品牌化”。“周二捐”是一种刻意“去品牌化”的点子。它是一场旨在为广泛多样社群、组织或个人所改编和共同拥有的运动,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身份认同而加以改变。这种共同所有权观念对于其发展至关重要;“周二捐”是由众人制定的,由众人治理的,由众人改变的。在数字时代,人与事业的互动方式与前一代截然不同。我们不能期待捐赠人对某个logo盲目忠诚;品牌与捐赠的关系是亲密的,也是迅速变化的。“周二捐”引发共鸣,因为捐赠是集体的、快乐的、变化的,而不是交易性的。
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2017年,脸书通过处理4500万美元的捐赠款瓦解了“周二捐”,不久又宣布,脸书将永久免收捐赠费用,并设立了每年的配比基金。其他大型技术平台也纷纷跟进,或者不久就会加入线上捐赠行列。这种点对点捐赠、工作单位捐赠、月捐,以及急剧飙升的线上捐赠和手机捐赠,更不用提社交媒体的总体效应所引发的结果,目前来说还远非清晰。这一切正在发生,尽管我们可以分析其负效应和正效应,但我们必须对利用现有工具造福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稀缺心态切换为协作心态。在启动2017年“周二捐”中,许多人将捐赠水平低归因于“捐赠者疲劳”。我们刚刚结束了一个包含由哈维和玛利亚飓风,以及政治和激进主义所激发的捐赠大增时期。但2017年的“周二捐”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近80%。长期以来,非营利组织一直将彼此看做是同一个有限的捐赠者资金池的竞争者。如果蛋糕远远大于我们所假设的,那又如何呢?捐赠者已做好捐赠的准备,并乐意捐赠,而未捐赠者只是等着被邀请到桌前。尤其是大量年轻的千禧年一代和Z一代成为了下一代捐赠者,在此心态的转变至关重要。当我们齐心协力,当我们讲述一个有意义的,有关我们千方百计想去实现的目标的集体故事时,我们会挖掘更多、更好的捐赠——或许远超我们的设想。
重新想象21世纪的非营利组织领袖。“周二捐”创始人亨利·蒂姆斯(Henry Timms)是2018年度畅销书《新力量》的合著者,该书对由“周二捐”的发展所催生的新领袖进行了思考。他写道,这些领袖将有能力驾驭草根社群的热情及“参与结构”——即创建在众人影响下所设计的组织、运动和活动。这意味着成为一个不仅造就其他许多领袖,而且培育和支持包容性的、生成性的领袖网络。如果“周二捐”领袖网络有什么标志的话,可以说,该领域最具潜力的领袖是通情达理的、有创业精神的、有协作精神的、透明的、伙伴驱动的、擅长数据分析的,既热衷创新,亦乐于复制最佳实践。即便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充满领袖魅力,但他们是伙伴驱动的,不是自我中心的。
认识运动的重要性。“黑人的命也重要”(#BlackLivesMatter)、“不再重演”(#NeverAgain)和“我也遭受了性骚扰”(#MeToo)在现实变革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周二捐”创造了数亿捐赠资金,以及全球性的慈善协作。是时候停止有关社交媒体是否具有实质影响力的争论,让我们着手驾驭和引导好相互间的沟通和能量的流动。
我们还须意识到,这些运动及其领袖并不关注方法。然而,他们的意见和技能比以往更加重要,我们越是做好听取他们意见的准备,我们的处境将会变得更佳。
作者简介
Asha Curran,纽约92街Y的首席创新官,贝尔弗创新暨社会影响力中心主任。
译自《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2018秋季版(英文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