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慈善
Sam的父亲是一位石油地质科学家,母亲是一位作家。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Sam小时候在荷兰、英国、科威特等国家都居住过。
2006年至2007年期间,因为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学中文突然成了美国的“时尚潮流”。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Sam回忆,那时中文课在哥大“爆满”,而自己学的就是东亚研究和经济学,本来就对中国有一定了解,因此对中国更加好奇。
2010年大学毕业后,Sam参与了美丽中国公益支教项目,来到了中国云南。Sam来到了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涌宝镇,在这里做一名英语老师,一呆就是两年。
回忆起这两年的生活,Sam觉得孩子们更把他当个哥哥。在和办公室其他老师的聊天中,Sam了解到,近视成了困扰孩子们的一个大问题。他发现,确实有坐在后排的孩子,因为看不清,不得不走到教室前面来抄板书。
这些近视的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作为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条件去配眼镜。随后,Sam了解到,如果近视问题没法解决,这些孩子在成年之后的职业选择将受到限制,在同等情况下,收入会比同龄人少大约20%。
能不能想个办法,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的眼镜?支教结束之后,Andrew成立了公益组织“点亮眼睛”,Sam也加入,成了早期的项目运营官,开始为孩子们进行免费的视力检查,并为他们免费配镜。
很快,Sam 就意识到,仅仅依靠捐赠,公益事业很难做得长久。创建一个眼镜品牌的想法开始在Sam的心头萌芽。
此前,Sam在中国生活、工作,并没有觉得太艰难,但自2016年踏上品牌创建之路后,他却尝到了未曾有过的艰辛。
仅仅是注册公司这个流程,Sam就跑了很久,而寻找供应商的过程,更是让他头疼不已。Sam和合伙人几乎找遍了身边所有认识的人,向他们打听哪里有靠谱的工厂。但最后,他们找到的都是中间商。“绕了一大圈,结果要么工厂做出来的产品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要么最后的价格远超我们的预算。”
正当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儿可能折戟的时候,Sam想到了阿里巴巴。“生活在中国,即使外国人也不可能不知道阿里巴巴。”Sam说。
他开始在阿里巴巴内贸平台1688上寻找,最后找到了一家位于深圳的工厂,在预算和品质上基本都能符合要求,这令他兴奋不已。如今,一共有两家工厂为Mantra生产眼镜。
随后Sam要面对的还有品牌塑造等一系列的问题。但经历过找工厂这一“劫”,他不再把这件事想得很困难。
Mantra的目标人群为都市白领,他们通常爱时尚,也热衷公益,但因为工作繁忙,却常常没时间参加公益。
于是,团队为品牌设计了“越爱臭美,就越爱这个世界”的slogan,把时尚和公益两个元素结合了起来。
每当消费者买到Mantra的墨镜,就会在里面看到一个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捐赠的眼镜会去往云南什么地方。在Sam看来,其实有公益心的人不少,而他们所渴望的,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信息透明的参与感。
未来,他希望利用AR等高科技,让消费者不用出门,就可以参与到云南访校的行程中去。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