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是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1884年,他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秉衡主持龙州西运局,隔年和冯子材获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赞誉道:“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时,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败绩,退至通州自杀殉国。李秉衡的为政清廉、忠直爱国、力主御侮历来为人所称颂,而他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还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兵灾赈济活动,与自然灾害赈济不同,具有一定的特色。
1884年4月,中法战争最高军事指挥官潘鼎新消极避战,将帅拥众不救,而“散兵游勇水陆肆掠,难民、逃军蔽江而下,商民迁徒一空”,局势危急。李秉衡时任广西按察使、护理巡抚,他坐镇龙州,稳定后方秩序,支援抗法保边战争,做了大量战争赈济工作。首先,他设立兵站,截留散兵溃卒,整顿军队,加强军需饷械的运输和管理工作。在复杂纷繁的环境中,李秉衡应付自如,粮械供应源源不断,对稳定后方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创设医局,救死扶伤。中越边境烟瘴盛行,许多外地军士水土不服,战场上伤病员过多,严重限制了前线军队战斗力的发挥。李秉衡特别关注伤病员病情,“每日必两三次往看,事缓后亦日往一次,多赖全活。”中法战争结束后,边关人民受战乱冲击荡析离居。为了进一步解决关外流民和游勇问题,李秉衡依仿古制,筹款定章,分别办理资遣招垦。他在龙州、归顺州等地方分别设局,“分投存抚,酌给钱米,并勘度荒地,愿意留下的流民发给籽种、耕具、盖屋,令其开垦,沿边安插。两年内先后遣归的有三千多人,招垦者有五千多人,安定了社会秩序,充实了边防力量。此外,李秉衡在战后还继续救济流民和游勇,以工代赈修复镇南关和龙州,奖恤殉职官员。李秉衡在中法战争中及之后的赈济活动,对战争胜利及善后可以说功不可没。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秉衡被任命为山东巡抚。开战后,海上粮船不通,沿海兵民食粮问题显得尤为紧张。李秉衡多方派人到各处购粮平粜,对来往烟台东海关贩粮商船免征税厘,解决了兵民的生计问题。尤为可贵的是,他为了筹集军饷对厘金、土药、军械等十几个局进行“裁并局员,节省糜费”。通过李秉衡的努力,遭受兵灾的宁海等三州县灾民生活得以保障,使他们度过灾难并顺利完成灾后重建。另外,李秉衡还多次上奏朝廷,请朝廷对因公殉职的官员进行议恤,激发了官员们的勤政热情。李秉衡深知战后散兵游勇对社会的危害不亚于水、旱之灾,因此他对游兵散勇的安置特别重视,他对驻防德州李永芳的军队所部全撤,就近遣散。此外,他还协赈其他灾区。
清末财政日趋困窘,战争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样困难情形之下进行兵灾赈济,其阻力可想而知,也突显除了李秉衡非凡的毅力和兵赈的意义。
参考文献:苏全有、郑运成《李秉衡与清末兵灾赈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