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在我国古代众多热心慈善的商人中,赣商亦占据一个重要的席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乐善好施,是赣商精神之一,体现赣商的传统美德。
据方志远在《江右商帮》(江右商,乃赣商的故称)中的统计,明清时期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建昌府新城县、南昌府丰城县等经商人口较多的6个县69名商人里,共利用商业利润进行过109项投资,其中:生活性投资23项,占总量约21.1%;社会性投资84项,占总量约77.1%;产业性投资仅2项,占总量1.8%。就社会性投资而言,主要分为建族祠、置族产;兴义塾助科举;救灾赈荒;修桥铺路及其他社会公益投资等。由此可见古代赣商支持慈善的普遍性和重视程度。
而对于江右商帮驻地标志万寿宫(或称江西会馆),据章文焕近十余年考查,全国一千四百五十多座万寿宫,是江右商帮文化精神所在和经商创业与扶贫助弱的重要议事场所。
由此,可将古代赣商参与的慈善活动分为以下四类:
1.支持赈灾济贫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灾荒救济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当脆弱,特别是遇到大的灾荒或战乱,政府的赈济措施如杯水车薪。每当灾害发生,总有商人捐资捐物,赈济灾民。特别是义庄的设立,显示了商人对慈善业的积极努力,以商赈济措施的推行也为慈善救济业注入了新的希望。
乾隆年间江西商人在佛山建立的江西义庄,是个商人共建的保障体系,尤其对于流寓南粤江西商人,有病者给予医治,无法经营生计者给旅费遣返故里,死亡无以归葬者葬义阡,归葬者给亲属六两丧葬银和运棺费。
清末民初靖安商人陈筱梅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曾任江西省慈善总会会长,常告之他人“要慈善为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曾捐资开办靖安贫民工艺厂,以工代赈,以舒民困。
南昌籍商人黄文植长期任国民政府中央赈济委员会特任委员,不仅水旱灾捐献财物,还在南昌施粥、施药、赠寒衣、捐棺木等,救济贫苦家庭。
2.支持公益事业
为能便于人们出行,古代赣商修桥筑路、搭亭施茶,兴建大批公共设施。为能造福乡梓,扶危救困,他们积极投身于各项慈善机构的兴建,如办善堂、建义仓、兴义冢等,以维系乡间社会安宁。
明代新昌(今江西宜丰)纸商刘亦庄“一日自吴城回里,舟过府城,值修仁济石桥。即出囊中三百金付之,阅日再送三百金”。
清代鄱阳商人徐正伦“性豪迈,散财以济人。晚年北燕南闽驰驱数千里,任人事如己事”;永新商人刘文潭“通财豁息,自急急人,常破产以全义举”;南昌商人江灏“业盐,邻肆短盐课千金,窘欲自缢,灏代偿之,其人获生全而灏业中落”;南昌商人周常郎“业于景德镇,捐店屋于养济堂以助费”;南昌商人刘绍龙“贾于四川,江西人客死者,向无厝葬地,绍龙倡购义冢,自后旅瘗安焉”;南昌商人黄文植在家乡南昌县捐资修建万舍桥,设置义渡,还出资20万银元加修赣江西河堤、广福圩堤,使附近48个村庄、5万余亩农田得以受益;陈筱梅捐款设义渡局,购买机动轮船数艘,来往于赣江之上,受惠者每日万千,无不拍手称赞,捐资修筑了新建县长达20华里的花岗石路面,且沿途建有凉亭。
3.支持教育事业
古代赣商为能培养人才,光耀乡里,特设义塾、聘名师,为寒门学子提供资助,使其能继续学业,金榜题名。弋阳商人方清则“修辑生平乐行善事,凡有功世教书,不惜重资刊行”;临川商人华联辉在贵阳不仅捐银赈灾,资助政府饷银,还捐资助学,创设书院育人才,刊刻《菜根谈》等图书赠送乡邻,传播儒学;吉安商人刘居吾主动捐款作公益事业,除修塘渠桥路,还在维新堂办义校,出资在湖南省衡阳创办大刚中学。甚者,黄文植出资10万银元创办南昌县私立文植小学,为农家子弟提供免费入学。
4.支持会馆集体慈善
古代赣商,不仅是乡间慈善的重要力量,更是会馆、行会等商会场所兼慈善机构的主要创建者。明清时,各地商捐会馆的建立,虽然有商人贸易便利上的考虑,但往往超越了业缘关系,给旅外流寓和士子官宦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和感情上的慰藉,也是慈善机构行善的雏形。这些商人通过会馆形成集体力量,为慈善事业提供慈善人员、场所和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如康熙四十九年苏州《倡修江西会馆碑记》就道明了建会馆本着“休戚相关,缓急可恃,无去国怀乡之悲”的宗旨,惠商也惠士宦平民;陈筱梅捐资在北京、南昌购置房产,设立靖安会馆,供赴省、进京的同乡膳宿。
古代赣商对慈善之所以如此重视,一方面是源于古代慈善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儒、道、佛三家相互融合的思想聚合,包含儒家的“仁爱”、“民本”、“大同”、“义利”诸种思想,道家的“清净无为”、“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佛教的“慈悲为怀”、“因缘业报”等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由此树立起的良好商业观。赣商们虽身在商界,却重义轻利,认为在追逐利润过程中,不应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应抛弃礼义道德,“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才是获取利润的真谛。与此同时,经商虽能获取暴利,但也风险巨大,商人们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因此他们需要寻求心灵上的寄慰,希望在冥冥之中能有神的庇佑。在笃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代社会里,施善成为祈祷神灵眷顾的最有效途径,商人们希望通过施善消弥灾祸,使商途坦荡,事业兴旺。如清初临川籍大盐商李宜民发达时不忘贫穷时的窘境,大力乐输,认为“物聚必散,天道然也。且物之聚,怨之丛也。苟不以善散,必有非理以散之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慈善成了古代赣商的幸运星,照耀之处,商机旺盛,使江右商帮不断发展壮大,在明清时代与徽州商帮、晋商商帮一样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称雄商界。(王盈摘录)
参考文献:
贺三宝.赣商慈善特点与思想探究[J].社会工作,2013.2,p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