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在二麦将要收获之时,河南大部地区忽降大雨,连续数旬,麦禾浸泡水中。由于大雨连绵,黄河决堤泛溢,水灾加重,河南、山东和南直三省交界区域一片汪洋。到了冬季气候寒冷,灾情未得到有效救助,连勉强资生的树皮、野草也愈难寻觅。都察院监察御史夏之臣记载道:“盖至槐头麻叶、豆饼谷糠、草根榆皮,无所不啖,则民之穷真彻骨矣!民之不胥而死亡也,仅十而一矣”。该年年底和次年年初,水灾演化为饥荒,饿殍盈途,盗贼猖獗,情势恶化。
面临严峻局势,内阁和一些科道官员或剖析严峻灾情,引起皇帝警醒,或建议急拨帑金,速作救济。刑科右给事中杨东明豪放倜傥、敢于担当,他起草了一份大约1500言的奏疏,并绘14幅《饥民图》。《饥民图》前13幅备绘流民之状,如水淹禾稼、河冲房屋、饥民逃荒、夫奔妻追、卖儿活命、弃子逃生、全家缢死、刮食人肉等,末图是东明拜疏之像。图中人物骨瘦如柴,毛发稀疏散乱,衣衫褴褛不整,背景森然可怖。这引起了神宗皇帝的注意。最终,在刑科给事中杨东明、阁臣王锡爵以及钦差钟化民舍命救济下,河南等地最终度过了劫难。
据钟化民的赈灾报告可知,河南整个救济活动共使用帑金三十余万两、漕粮一十万石。以他为代表的中央政府的这次救济活动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解决救济粮源
为了平衡米价,地方有司强力压价,商贩无利可图,避而不至。而饥民群起抢夺粮米,政府不得不调兵防御,灾情无法得到缓解。钟化民一到河南,即利用便宜处置之权,驰檄照会有关各省出米地方,使其弛禁,毋得遏籴。同时,他放开粮价以吸引粮商,将防守兵力分置黄河口保护运粮船只。粮源充盈后,粮价回落。为了广开米源,他还劝义民出粟,根据数量多寡给予不同奖励。
2、整顿官员作风
钟化民本人简化随员、食在粥厂,以减轻地方负担,并为地方官做出了榜样。他要求地方官员遍历乡村,深入调查,分散银米,务求实效,并创制拾遗法,以督励地方官吏救济的效果。同时,他还要求有司在救济期间,除非强盗、大逆,禁止所有刑讼,以减去百姓不必要的钱财花费,全力以赴于救济。由于钟氏勤于廉察,驰驱迅速,官吏“莫测所向,不及预为备。以故人各尽心,民皆得实惠。”
3、实施有效救治
其一施粥。他命各府、州、县正官遍历乡村,集保甲里老,推举良善管理粥厂。为便管理,每人用片纸绘清相貌,注明某厂就食。每人食粥日米八合,每日两餐,于辰(7~9时)、未(13~15)就食,餐各二盂,各给二尺五寸见方的位置用以坐食,直到麦熟而止。
其二赈银。一些身份尊贵的宗室、清操自守的寒士和贫民不愿混同食粥。对于这些人的救济则采用散银的办法。救济名单的确定非常严格、不得虚报、鼓励揭发、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其三散盗。由于灾情恶化,汝南、南阳等府饥民利用地方山地,啸聚盘踞,屡禁不止。钟化民由省城开封出发,历南阳、汝宁等府,心怀至诚,遍历寨栅,亲赈面谕,谆谆不倦地宣上德意,啸聚人等无不流涕感悟,各归本土为良民。
其四,工赈、医疗、代赎等等。钟氏令各州、县普查堪动工役,如建学、修城、浚河、筑堤之类,公私两利。为了防止疫病的扩散,钟氏让有司从原设惠民药局中选出精通脉理者大县20余人,小县10余人,散处村落。由于饥寒所迫,卖妻鬻女成风,钟氏令卖者赴有司报名,“官倍给原价,取赎完聚”。
4.着眼于长远发展
钟化民的灾后自救同样具有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安定效果,其具体措施有:分给牛种、鼓励蚕桑、劝课纺织、修复仓廒、敦厚风俗、设置学田、保甲乡约等等。
在灾荒救济过程中,钟化民自己食不下咽、坐不帖席,奔走于穷民饥饿之乡而不辞,出入于盗贼纵横之所而不避,周旋于瘟疫流行之际而不惜。根据河南布政使开报此次救济,累计赈济人数达47456781人。
参考文献:牛建强《明万历二十年代初河南的自然灾伤与政府救济》,《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