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1900年夏,八国联军侵华,北京沦陷。敌人烧杀抢掠,土匪强盗趁火打劫,加之战前灾荒严重,曾经繁华的京城瞬间沦为灾区。无论是家族显赫的王公大臣,家藏万贯的富商大贾,还是普通百姓,几乎都遭到抢劫。难民与日俱增,四处逃命。封建统治者自顾尚且不暇,根本无法顾及百姓。
1900年8月16日,联军攻陷北京后的第二天,陆树藩等就开始筹办救济善会,并在《申报》上登出《救济善会公启及章程》。8月25日,《申报》又刊登了《济急善会公启》及章程,济急善会成立。两大善会如同两艘诺亚方舟,为难民带来了希望。
起初阶段,救助对象主要是在战争中沦为难民的官绅商民。正如刘锷给救济善会的信中所说:“良民宜惜良士尤宜惜,难民可怜难官更可怜,京官苦况,平时且不免支绌;当兹大难猝兴,走则无资,留则无食”。而且当时在京的各省文武大员很多都浴血奋战,以身殉国:前吉林将军延茂共十二口,阖家引火自焚;国子监祭酒熙元仰药殉难;大部分中小官吏绅商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等等。
救济善会、济急善会总局都设在上海。救济善会在天津设局,陆树藩坐镇指挥,随后又冒险进入北京,在城内、城外各设立两个分局。此后,全国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基本上都设立了善会的分支机构。救济善会在上海的收款、收信处有:总会、申报馆、协赈公所以及新闻报馆等诸处;外地有德州、苏州、广东、宁波、绍兴、杭州、湖州、汉口、南京等地。济急善会除在上海由申报馆、源通官银号、陈家木桥电报局、六马路仁济善堂等分别筹办,还在杭州、苏州、九江、镇江、汉口等城市设点收捐。各地同乡会也都组织了大量的募捐活动,通过上海的善会到北京等地拯救本省和他省在京被难官绅。陆树藩在日记中记载:“是役,共援出被难官民五千五百八十三人,运回旅枢一一百三十六具,拾埋碎骨七十六箱,又装大包三十七包,拾全男骨六十一箱,女骨五十五箱,安埋碎棺四十八具,医药惜字等项另有细单。”
1901年2月,廖寿恒尚书与陆树藩商议,认为此时“民间十室九空,败瓦颓垣,风餐露宿,既乏秋收又无春熟,舜届青黄不接之时,绝粒恐所难免,加以农器失散,籽种全无,干戈之后,继以年荒”,建议“宜接办顺直春赈。”1901年3月,济急善会也在《中外日报》等刊登《东南济急善会接办京畿春赈公启》。至此,义赈开始转向普通民众。各善会通过平籴,发放赈济粮食、物资以及施医施药等,拯救了大量北方难民。
首先,两大善会筹集了大量赈济资金,并帮助难民南旋。据统计,在这次活动中,救济善会募捐款项16万两以上,募收棉衣20000件以上,救回南方难民5583人,运回灵柩136具。济急善会募捐款项45万两以上,第一次运回1 000多南方难民。另外,协济善会募捐1万两以上,救济89家400余人。各善会接受捐款、棉衣以及大量物捐,其中有价值不菲的各类文物、古董及字画,最终被变卖或作为奖品增发彩票用于赈济,其资金数相当可观。另外,救济善会和济急善会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因而获得了轮船招商局、转运局、电报局等大力协助。善会工作人员往返和被救难民的南回、钱粮的运送以及各地善会的电报往来概“免收轮船水脚”、“一概不收川资”。其次,各救济机构在灾区相继开展了平籴,仅救济善会在北京开设两个分局办理平籴,日售米四千余斤。再次,各善会还与当局交涉,掩埋尸骨,清理战场以及施医施药,对于防止灾后疾病的流行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国联军侵华后的这次赈济活动从善会的筹备、到募捐的组织以及赈济的具体操作,都主要以上海绅商为主的善会人士开展起来。同时,上海绅商的义赈得到了官方行政上和道义上的支持,可见中国的民间社会在这一时期力量已经比较强大。
参考文献:阮清华《非常时期的民间救济——以“庚子之变”后上海绅商义赈为例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