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有一位将军半生功勋卓著,1931年被国民党中政会任命为监察院监察委员,但是他心系陕西灾民,复电国民政府,婉言拒绝。1941年,他积劳成疾,咯血而死,陕西省降下半旗致哀,冯玉祥挽联称他一生清廉,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公而忘私,大仁大义,一片慈心。长眠于三秦大地的朱庆澜被百姓亲切地称为“朱将军”、“朱菩萨”。
朱庆澜,字子桥,祖籍浙江绍兴,1874年生于山东济南历城。他少年失去双亲,为求生计,赴东北投于总督赵尔巽麾下。凭借一身刚毅果敢之性和大义凛然之气,在军界频频擢升。
1913年,朱庆澜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黑龙江督军兼巡按使,期间,他修建国防工事,收回松花江航权,办蒙文学校,设女子教养院。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倒行逆施,朱庆澜拒受封爵而被“驱逐”。其后他帮助孙中山建立广东根据地,从自己四十个营的省警卫军中拨出一半编成护法军,使孙中山拥有了第一支正规武装力量。1918年,江苏盐城阜宁一带百姓因盐碱地荒造成生活困难,朱庆澜与张謇、冯国璋共同集资,成立了华成、泰和两个盐垦公司,帮助阜宁百姓渡过难关。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冲洗盐碱、拓置良田等措施,帮助外流农民解决温饱问题。朱庆澜对外国灾民同样怀有怜悯之心。1924年至1925年,朱庆澜担任黑龙江省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时,看到俄国受饥荒侵袭,俄国灾民过境求生。朱庆澜认为“俄国灾害,途有饿殍,皆我人类,助人水火”,他发起“俄国灾荒赈济会”,捐助了300节火车粮食给苏联。
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朱庆澜毅然辞去广东省长职务,说道:“宦海无常,尔虞我诈,实在令人胆寒。孙中山先生曾对我说过,要给人民多造饭碗子,我想只要对老百姓对国家有益的事,都愿意干。”
1925年2月,51岁的朱庆澜脱离军政界,专心从事社会赈济。1927年山东大旱,朱庆澜组织“华北慈善联合会”,联合北平、天津等地募捐,援粮18万担,救济了冀、鲁、豫三省及天津灾民百万余人。1930年长江大水,受灾数省,朱庆澜被推举为救灾工作主任。他由陕西火速赶至灾区疏洪、救灾,劳累以致昏迷。1928年至1930年陕西连续3年大旱,仅1929年全省灾民达656万余人,因灾死亡250余万,可谓浩劫空前。朱庆澜以“华北慈善团体联合会会长”名义,动员各地“三元钱救一命”,并亲赴陕西视察。“三元钱救命”的倡议感动了许多人,包括末代皇帝溥仪,他对朱庆澜说:“三元钱救一命,我拿出3000元,救1000条性命。”其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东北,募集钱币百万元,粮食16万担,亲自率众押车解运灾粮至西安。他请冯玉祥让出军营三百余间,成立西安灾童教养院,在灾情最重的扶风县设教养院,收养灾童四百余人,他甚至把他的亲孙子送进教养院,与灾童同吃同住。朱庆澜对儿童救助注重教养兼施,授以生活技艺。1938年,华北、东北受日寇大举侵略,灾民大量流入陕西,朱庆澜亲自主持创办了著名的黄龙山垦区,用以垦代赈之法,安置灾民五万人,垦田23万亩。
朱庆澜不仅具有慈善之心和卓越的赈灾能力,他还对文物保护十分重视。可以说,他走到那里,保护修复到那里。朱庆澜首次发现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宝塔地宫之后,即刻派重兵封存宝塔,使得包括佛指舍利在内的约2500件盛唐时期流传下来的国之重宝得以完整留存。甚至上海静安寺的保存都有他的一臂之力。
朱庆澜,在中国近代史上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政豪杰,更是一位心怀天下、拯救万民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