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一扫唐初文坛的六朝绮靡诗风,而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岭南籍的宰相,为“开元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为官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刚正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开凿梅岭
开元四年(716)秋,张九龄辞官回家侍奉年迈的母亲。路过广东南雄和江西大余交界的梅岭(又称大庾岭)时,他亲眼看到这条古道上有峭壁,下有深渊,听到古道常有人畜伤亡之祸,而且这里有强人占山为王,拦路打劫。往来南北的贩夫走卒身受其祸。
张九龄立即向唐玄宗呈上了开凿梅岭的奏折。唐玄宗诏命张九龄负责开凿事宜,并派戍边官兵听从张九龄调拨。张九龄接到唐玄宗诏令后,号召韶州刺史、虔州地方官吏韦璩等及乡绅父老开凿梅岭、迁坟和招募民工。他带领地方官吏攀山越岭,亲自勘测地形,合理规划线路。开元四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按当地风俗,张九龄举行了开工典礼,亲自撰写了祭文。在开凿期间,张九龄还亲自到打石场,向石匠介绍北方的“火攻堰取”法,即在石板上架起柴火燃烧,火熄灭后再用铁锤打石,巨石就容易爆裂破碎,因而加快了梅岭的开凿速度。
一年多后,梅岭新路终于开凿成功,这大大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和岭南的发展。张九龄为此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表奏朝廷。韶州、虔州两地百姓对张九龄感恩戴德,特地送了一把“万人伞”给他。
昭雪冤案
开元十五年(727)三月,因为直谏不讳,加之李林甫的挑拨离间,张九龄被免去丞相职务,贬为洪州刺史。他一到洪州,就马不停蹄地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着手清理积案。一次,他在狱吏陪同下,亲自巡视牢房,在死囚牢里遇到了一位名叫王福祥的老人。老人一看到有大官来就跪地喊冤,引起了张九龄的注意。狱吏简略交代了案情,张九龄觉得案情有疑,严肃地对狱吏说:“如果确有冤情,就是圣上批复也要刀下留人,岂可滥杀无辜?”于是,他亲自寻找案情的关键人物,访遍洪州城内的打铁铺头,还到城郊明查暗访。最终为王福祥老人昭雪了案情,遭到飞来横祸的王福祥一家重新团聚,泪流满面。张九龄又逐一提审案犯,面讯曲直,当场依法改判及释放一批批悬而未决的囚犯。囚犯们沉冤昭雪,个个感激涕零。两年后,张九龄离任南下,洪州百姓十里相送,对其依依不舍。
河南赈灾
传说,有一年夏天,河南烈日炎炎,久旱不雨,某县县令为了求雨消灾,正要处决几名哄抢官仓的民众。张九龄时任钦命河南赈灾使,他闻讯后派人飞马救下了这几名刀下囚徒。张九龄斥责了当地官吏:“贵县久旱不雨,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正宜开仓放粮,以抗天灾,岂可置民瘼于不顾,更添人祸!”他立刻释放了一批待杀、待罪的囚徒,并开仓放粮,以工代赈,下发种子,同时开始筑坝引水工程。不到一个多月,旱情得到了缓解。这时,张九龄派人到广东请来的一批老农和运来的一批谷种也先后达到,于是他开始亲自指导当地百姓种植水稻。从此,中原大地上也有了水稻种植。
张九龄秉性正直,刚正不阿,“小必谏,大必诤”,甚至不惜犯雷霆之威,坚持与馋党抗行。在长安朝中任职时,他预见到了安禄山的篡权野心,主张诛杀安禄山,但唐玄宗没有接受他的忠告,反而罢了他的宰相之职。十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被安禄山逼到蜀中避难的唐玄宗想起张九龄之言慨叹万千,遣使到其家致祭并追悔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张九龄)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张九龄能够预知安禄山的政治野心,也可足见他作为一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