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随着《了凡四训》电视剧的播出,一个名叫袁了凡的人开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天资聪颖,是万历初嘉兴府三大名家;他任宝坻知县,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他援朝抗倭,策划平壤大捷,扭转战局;他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他“凡河洛、象纬、律吕、水利、河渠、韬铃、赋役、屯田、马政,以及太乙、奇门、六壬、歧黄、勾股、堪舆、星命之学,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
袁了凡,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姓殳的人家。他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考上进士,到河北省宝坻县做知县。七年后,他升拔为兵部职方司主管人,后在日寇侵犯朝鲜战争中遭到李如松弹劾,被迫停职返乡。在家中,他扎实从学,认真行善直到去世。
袁了凡先生在宝坻县时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时宝坻县常常水灾泛滥,袁了凡先生积极兴办水利,疏通三汊河,筑堤防,防止水患侵袭。为了加强提防,他教导百姓沿海岸种植柳树以增加洪水来犯时的阻力,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洪水挟带沙土冲上岸,遇到柳树被积挡下来,久而久之堤防扩大,更加巩固。袁了凡先生接着又督导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沟渠,鼓励百姓在此耕种。解除了洪水的威胁,宝坻县荒废的土地渐渐得到了开垦,袁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各种杂役,使民心安定,休养生息。宝坻县人民从此得以安居乐业,对知县袁了凡也是感恩戴德。
袁了凡虽然家里并不富有,但常常布施。袁先生的夫人也很贤慧,经常一同行善布施。袁夫人还依照功过格记下袁先生所做的功德,有时袁了凡先生较忙,所做功德较少,她就皱眉头,督促先生多做善事。有一次,袁夫人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 袁了凡见到后就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为什么还买棉絮呢?”袁夫人说:“丝绵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多给些贫寒人家过冬!”袁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道:“你这样虔诚的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在家居生活中,袁了凡先生写下四篇《戒子文》来训诫他儿子,这就是传世的著名的《了凡四训》。
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劝善是全书的重点和宗旨,其中阐明了善的含义、明辨善恶的标准、行善的道理和方法。明朝末年,江南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社会精英的士绅阶层为了教化民众,把劝善惩恶的事例刊刻成“善书”,以通俗的形式将教化民众,《了凡四训》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为江南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袁了凡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也是江南善举运动的倡导者。袁了凡极为赏识同为嘉善人的陈龙正,称赞他“孝思最深,所至不可量”。崇祯年间,陈龙正在嘉善首倡江南最早兴起的民办慈善组织同善会,此后引发了清代民间力量组织建立慈善机构的浪潮。
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也是佛教界赞誉的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香港中华道德学会赞美此书“是创造幸福的宝典”。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极为推崇,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袁了凡也是功过格的积极实践者,他提倡以记“功过格”的方法,“隐恶扬善”、“迁善改过”,通过道德自律,达到自我修养的提高和人生的完善。袁了凡积极提倡并践行功过格,强调用善书来改变个人命运,加快社会流动。这种用自己的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思想可谓中国思想界中划时代的成果。
袁了凡在日、韩、美、澳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的宗教界他享有极高的盛誉,甚至已有几十个专门的研究机构。袁了凡和他的《了凡四训》以及其他著作影响巨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学习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