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卢诗如,清同治十三年(1871年)生于福州市台江区坡尾乡的一个农民之家。年幼的卢诗如在仓前山福州鹤龄英华学院学有所成,后被介绍到新加坡屈臣氏药房工作。他勤奋工作之余,考取英国炼药化学师,获药剂师执照,并在新加坡创办了新加坡孟嘉大药房。在此期间,他投入橡胶生产,经营得善,成了巨商富贾。但身在新加坡的卢诗如依然关心国内之事,担任新加坡福州同乡会会长,并赞助孙中山、林森、黄乃裳等著名人士的革命资金。
上世纪初,卢诗如返回福州定居,创办了福州规模最大的西药房——中和大药房。卢诗如从英国购买原装药,因为货真价实,疗效显著,且经营得法,中和大药房长盛不衰。卢诗如担任福州新药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时,公会入不敷出,他就将自己珍藏的自制“乳斑鱼肝油”秘方献出,秘方的收入充实了公会的资金。
卢诗如一生热心慈善事业,他协助萨镇冰南港赈灾的事迹广为传颂。1926年冬,北伐战争中驻沪的海军总司令杨树庄派陈绍宽率舰队赴闽,围击溃败的福建陆军张毅部。张毅部被围困在闽江口南港瓜山地区,溃兵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惨绝人寰,“沿岸九十三乡,是时庐舍田园焚毁蹂躏,无一完土,男女死六十余人,其逃匿山中者,坑谷皆满,或渡江避,舟中指可掬也。古灵、瓜山至于新岐,衡纵二十里,炊烟断绝,非唯猪鸡芋菽之属殄灭无遗,即草根树皮亦几于尽矣。”当时卸任省长萨镇冰听闻南港93乡的人间惨象,毅然挺身而出,“罄己财一千缗”。不仅如此,他四处奔走募捐,亲驻南港灾区办理施赈,并建立当时福州最大的慈善机构,即福州修德林善社。萨公任社长时,卢诗如即为副社长。卢诗如为了支持赈灾,自己捐出1万银圆的巨款,且积极募捐,共募巨款16万银圆。萨公感念卢诗如先生善举,曾撰联到:“善意充盈见如面,德心留溢润及身。”落款为“诗如善长雅鉴。”
卢诗如经营有方,家资丰厚,却散财有道,慷慨资助乡邻,功德润泽桑梓。在家乡的教育事业上,卢诗如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卢诗如自身深受教育之惠,当他看到家乡坡尾很多儿童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时,他就在坡尾庙里开办夜校,请老师上各门文化课。为开阔乡邻的视野,丰富乡民的生活,他经常请青年会电影队来放映电影。民国17年(1928年),闽侯县教育局批准下,卢诗如把坡尾夜校改办成闽侯县立桑溪小学,并亲自任董事长。同时,他又担任万寿小学的董事长。三十年代初,他创办了台江玉环小学。抗日战争爆发,福州青年会从苍霞洲迁往永泰县,卢诗如迎难而上,在困难时期组建青年会董事会并担任副会长。他捐款6000银圆筹办的青年会中学一直延续到解放后。著名的原国家化工部副部长、“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者侯德榜就长期受惠于卢诗如的资助。侯德榜在姑母的帮助下,才得以就读于福州英华书院和上海铁路学堂,终有后来的巨大的成就。事实上,侯德榜的姑母是卢诗如的亲弟媳,因其弟英年早逝,卢诗如资助了弟媳一生的生活费用。此外,在各种需要的场合都会出现卢诗如的身影:年关将近,他向贫者发放救济款;洪水泛滥,他向灾民施粥;途有曝尸,他捐资施棺;火灾频发,他首倡建立万寿救火会。卢诗如不图名不图利,每行善举,都不立个人名义,而是通过救火会等团体名义施行。
民国32年(1943年)7月9日,一生行善不辍的卢诗如因病逝于台江区坡尾老家。他一生为国为家乡,不计回报,为善一方,是近代福州影响甚远的慈善家。
参考文献:林恩燕《近代福州著名慈善家卢诗如》,《炎黄纵横》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