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百年,在一系列纪念革命事件、缅怀革命前辈的活动中,有一位辛亥革命的元老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他的深深怀念,他就是张钫。张钫生于河南的书香世家,却选择从军报国。辛亥革命时期,他曾策划西安起义,讨伐袁世凯和张勋,后来又积极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战功显赫,威震一方。国民政府授予他“略威将军”;毛泽东称他“中原军事元老”。在那个风起云涌、战事连连、灾荒相继的年代,他身着戎装,却热心慈善事业,一生致力于灾荒救济、实业救国、兴教办学、保护文物、设立公共图书馆……他被河南老乡亲切地叫做“老家长”。
赈灾救荒保百姓
1886年张钫生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河南地处中原,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自古灾荒的频发,近代以来,天灾人祸,更加民不聊生。张钫先后组织赈灾,投入河南的灾荒救济事业,其亲自参与的重大赈灾活动就有四次之多。1913年河南西部发生大饥荒。当时张钫担任陕南镇守史、陆军中将。在伯父的建议下,张钫从陕西辇谷二百五十担(一担600市斤),并劝募万金,救活百姓不计其数。1929年河南再次大旱。时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建设厅长兼省赈委会主席的张钫亲自筹措和组织募捐100万元银币,并在开封、郑州、洛阳、新安等地开设粥场,粥场开办近4个月。1942年,河南同时受水、旱、蝗、汤四大害。豫西大旱,颗粒无收,河南百姓行将无米下炊,沦为乞丐,张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当即在西安韩信冢等多处开办粥场,粥场又延续了4个月之久。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郑州、洛阳先后失守,中原沦陷,数以万计的百姓顿陷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祸不单行,此时黄河决口,大批灾民和学生纷纷逃亡。张钫目睹此景,立即组织河南旅陕同乡会实施救济,减轻了饥荒和动乱。
“千唐志斋”保国粹
洛阳乃九朝古都,加之水深干燥、土厚无石,历代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的古墓之多之豪华远近闻名。由于战事频繁、灾荒不断,加之盗墓行为历朝不绝,文物破坏相当严重。当时外商也趁机抢购上乘精品,大量国宝流失国外。出生书香之家的张钫酷爱文物。1918年,张钫和于右任受孙中山之命,在陕西组织靖国军,讨伐北洋派系的陈树藩和刘镇华部。于右任和张钫共事军旅,且均对古代典藏和文物深有喜好。大量国粹被盗、被毁,散失各地,二人对此痛心之至,因此两人开始大量搜集魏碑和唐志。经过十几年的艰难寻觅和搜集,1932年,张钫在铁门的张家花园修建“千唐志斋”。其形状如簸箕,古风古貌,两侧志斋包括十五孔砖碹窑洞,三个天井和一个走廊,整个建筑镶满大大小小的墓志和书法、绘画等石刻。“千唐志斋”为著名朴学大师章太炎命名,并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张钫字“伯英”),得唐人墓志干片,因以名斋,嘱章炳麟书之。”
千唐志斋被誉为“活唐人”、“活唐书”,其中的志石碑刻对大唐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可谓文物之精粹,中华之国宝。著名书法家启功赞誉张钫道:“不朽千唐志,巍然聚铁门;劳君勤护视,文献此中存。”
实业教育保国家
张钫体恤百姓、赈济灾民,建立了千唐志斋保护文物,他还捐资创办各类学校,重视发展社会教育,刻印珍贵中医药古籍、主持编修县志,甚至资助豫剧明星陈素真重返豫剧舞台,为发扬豫剧艺术贡献力量。张钫自觉担当起保护民族文化和文教兴国的历史重任,让人可敬可叹!
张钫重视教育,先后创办了铁门小学、观音堂煤矿子弟小学、河南省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嵩岳中学、西北中学等。创办于1913年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即为后来著名的河南大学,其发展亦离不开张钫的鼎力支持。抗战最艰难的七个年头里,张钫将自己观音堂煤矿的收入拨给学校,还帮助师生解决旅费等。他关心青年的未来,认为青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他曾多次支助贫寒学子完成学业。除此之外,张钫还重视发展社会教育,设立和资助了一批公共教育机构。1929年,张钫率二十路军进驻洛阳,建立洛阳县图书馆。1931年春,张钫筹款对洛阳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河洛图书馆进行重建等等。另外,他还创办“民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观音堂煤矿,倡办实业,以解民忧。
张钫军功显赫,为人谦逊,虚怀若谷,因而外人鲜知其善名,然而他对中国近代慈善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有着赫赫战功,同时身上闪烁着慈善之光的革命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