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子成一家之言,率墨者(墨家学派的支持者)之众,创立了重要的学派——墨家。墨子“好学而博”,并以天下为己任,眼见七雄战乱,百姓罹难,他立志要救民于水火。“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这位捧着拳拳之心,为天下奔走不跌的墨子的形象。孟子赞赏他“士志于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也曾由衷地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大量追随者拜于墨子门下,虽然他们多为下层的劳动者和手工业者,但是却带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生信念。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为道义而“赴汤蹈刃,死不旋踵”。
兼爱天下
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但是儒家的“爱”是有差等、有亲疏远近的。相比较而言,墨家提倡“兼爱天下之博大”,墨者关爱他人是出于无私的爱,而不是任何个人的动机。因而,墨家施爱而不思回报的思想格外令人佩服!
战国时期,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看到这种情况墨子痛心疾首,于是提出了“兼爱”的学说,即“兼相爱,交相利”。他认为“兼而爱之”,就能“从而利之”。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显然在儒家这里“义”和“利”就像磁极的两端相互排斥。但是在墨家眼里,利与义是一致的,重利也就是贵义,利天下就是最大的义。墨子所讲的“交相利”也就是说人不应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要互帮互助。那么,要怎么做才能“交相利”呢?墨子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样才能“饥者得食,寒者得食,乱者得治”。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人人乐善好施,取长补短,就能出现“兼相爱,交相利”的融和局面。同时,墨子还提出了“兼为正(政)”,即“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家的这种思想真正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无差等的兼天下之爱,在历史的长河中扬起了中国扶危济困的慈善风帆。
仓储备荒
中国历史上有一套非常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和粮仓储备系统,比如隋唐之后的“义仓”、“社仓”,宋代的“惠民仓”等等。这套系统为古代慈善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谓是历朝帝王“保民而王”的一颗定心丸。虽然仓储备荒的思想最早并非由墨子所提出来,但是墨家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目的,敏锐地注意到了粮食积贮对救灾备荒的重大的意义,于是积极倡导建立仓储以备荒。墨子曾引用《周书》说道:“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同小可,墨子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他提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备也,地不可不用也,用不可不节也。”墨子的仓储备荒的慈善思想也深深启发了历代的治世之君。
墨家坚定地站在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队伍中,为他们而摩顶放踵、赴汤蹈火,他们兼爱、贵义、互助、共济的慈善思想永远闪烁着道德和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