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存心善堂”,一个宁静而温暖的名字,一个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广为流传的名字。“哪里有天灾人祸,哪里就有汕头存心善堂福利会救济的身影”——在潮汕大地,“存心善堂”妇孺皆知。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在海内外众位贤达和潮汕本埠各大商贾的共同商议下,汕头市外马路上建起了这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宏伟善堂,以救生恤死、扶贫济困为宗旨,自此代代传承慈善传统,成为潮汕乃至南方极富盛名的慈善机构。
善堂初创时,创始人之一赵进华从潮阳棉安善堂请来宋代高僧释大峰祖师的雕像供奉于祠堂,大峰禅师是中国慈善史上有名的大善士,“存心善堂”便正是在他的行善积德精神的感召下兴建起来,影响深远至今。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大峰禅师在潮阳募建和平桥,当地居民感恩戴德,在桥旁建立了“报德堂”以祭祀他。在当地人所写的《祖师纪录碑》中,更是详细记录了这位慈善大家生平所为数不尽之善事:“宋大峰祖师,闽人,为宣和时高僧……劝喻潮人造桥、修路、施棺、殡殓、救人、赠药、赈灾、恤困等善举,毕生不倦,开化潮人不少……各县遂风起云涌,奉祖师神像,力行善举”。禅师这种处处为民着想的善行,恰是“存心善堂”所传布与光扬的真慈善精神。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尤其是1939年汕头沦陷之后,汕市陷入无政府状态,适由潮汕三年大饥荒,逃荒饥民无数,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存心善堂”在海内外各慈善团体和爱国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存心水龙局、存心医院、存心儿童教养院、存心学校、存心施粥局、存心救护队等一系列救助机构,赈济饥民,救活救护难民无数。文革期间,善堂旧址遭到严重破坏,这座精美的潮汕民间建筑最后仅存部分木雕、石刻,不禁让人叹息。但善堂所包蕴的慈善精神却没有就此熄灭,在历经变迁与革故之后,它依然如涓涓细流般淌在善堂博大的胸怀里。在汕头市民和各界热心人士的强烈要求下,2003年7月1日,经汕头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正式恢复成立“汕头慈善总会存心善堂福利会”,在汕头市乌桥北海旁直路择地重建。善堂久远的慈善精神终于重新拥有了安身之地。
成立福利会后,善堂积极兴办社会助残扶残、救死扶伤、赈灾恤难、赠衣赠药、布衣施食、敬老安老、兴学助学等慈善福利事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民间慈善组织。2008年春的冰雪灾害,造成大量返乡农民工滞留车站,福利会组织150多名义工,提供大量御寒衣物和面食、姜汤,为旅客排难解危。“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善堂募集180多万元善款支援灾区,又将发电机、方便面、奶粉等救灾物资运往四川灾区。现在,善堂办有“存心善堂诊所”,先后为残疾、孤寡等困难群众就诊一万多人次,还开设了广东省首家“免费快餐厅”,每天免费为残疾人、特困户发放三餐。
千百年前,大峰祖师身体力行,为民行善。如今,善堂仍在,善心仍在,善为仍在。存有一颗善心,默默去做——存心善堂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