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1895年,中国第一个关注国计民生的城市青年会——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以下简称“天津青年会”)成立了。本着基督教“爱人”、“救世”的思想,该会的宗旨是“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会训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天津青年会是近代中国最早践行新式慈善理念的慈善团体之一。
天津青年会一直秉持创会宗旨,践行日常救济服务,1917年华北大水灾后,该会逐渐转向社会救济工作,并成为天津各基督教联合组织社会救济的中心。1917年,华北大水灾发生后,天津青年会立即组织会员详细调查天津市内的灾民情况,并造具清册,按照赈粜传统将灾民分为三级,依级施放赈款、赈粮和棉衣。同时,天津青年会组织搭建窝铺2000间,优先安排了极贫者、疾病者和产妇入住。在自身努力践行的时候,该会在《大公报》上还多次刊登启事,号召民众捐款捐物。水灾当年秋末,寒冬来临灾民无以御寒,天津青年会为灾民呼求棉衣棉被。这些救灾启事发人恻隐之心,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为了提高救灾效率,天津青年会采用了现代管理方式,专门设立了教育股、卫生股、登记股、饮食股、管理与公安股、总务股及诊疗所共七股分别协同服务灾民。教育股负责授以灾民识字、游戏等,并定期讲道,教授唱诗;卫生股每日派员视察棚内及院内清洁,喷洒防疫药水;登记股专司登记难民入所,填写难民证及难民底册,并代难民家属查询找人等事;饮食股每日供应两餐,有窝头、菜汤和米粥、咸菜;管理与公安股维持难民秩序,管理难民之出入,并夜间轮流值夜;总务股统理各项事务;诊疗所为灾民疗治疾病,一些名医前来义务服务,还聘请护士辅助诊疗。
天津青年会十分重视对灾民的教育、卫生、安全、管理等善后工作。灾民所饮用的水多系坑水,内含秽物杂质,为了防止生病或酿成疫灾,天津青年会提议“先搭席棚,设水锅烧。水,供给灾民饮用。”该会还经常向灾民分发毛巾、牙刷、肥皂等物品,并定时安排医生为灾民施医治疗,对于灾民入住窝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除此之外,他们还拟定管理规则八条,对入住的灾民负起管护之责。规则虽然较为苛严,但是有效保障了灾民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该会还为需要者代写家书、讲演故事、布道唱诗、放映电影、照料孤老残废,并进行卫生防疫教育,努力抚平灾民心灵创伤,实行精神救助。天津青年会还经常利用医院、教养院等场所开设灾童学校,对儿童实施教育,有时还“就地设立小学校一处,授以国民常识,学生约计一百余人”。此外,天津青年会也组织了一些小规模的“以工代赈”,如设立女工厂两处,从灾民中招募女工约二百余人,为灾民赶制棉衣;另设纺线工厂一处、织网工厂一处,每处雇佣灾民工作者约百余人等等。
天津青年会注重教养兼施,改变了传统救济重养轻教的做法,实行以工代赈与单纯的施银、施粥相比,化消极救济为积极救助,这些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慈善救济的发展方向,为近代中国社会慈善救济事业提供了某种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王军、侯杰《略论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社会慈善救济事业——以《大公报》1917年大水灾报道为中心水》,广东社会科院,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