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清代小说《老残游记》以主人公老残游历为主线,对晚清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地揭露,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的作者刘鹗也为人们所熟知。事实上,刘鹗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还集学者、水利专家、医生、慈善家于一身,是晚清一代奇才,也是亦官亦商并且立志改革的洋务派。
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别号洪都百炼生,为宋代刘光世将军的第23代孙。刘鹗青年时期即师从太谷学派李光,以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发展实业,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谓是其一生的精神支柱。刘鹗早年学医,一度在扬州悬壶济世,写有《温病条辨歌诀》和《要药分剂补正》。《老残游记》中摇串铃走四方的郎中老残,便是刘鹗自己的写照。
治理黄河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河南郑州黄河决口,更换了数名督工仍然束手无策,决堤久久不能合龙。当时32岁的刘鹗主动谒见河督吴大澂,提出治河合龙方略,大受河督赞许,并委以重任。刘鹗亲自上堤“短衣匹马,与杂徒役间”,激励士气。不久治河取得成效,此后刘鹗声誉鹊起。1891年,因治理黄河有功,刘鹗被山东巡抚张曜檄调到济南。由于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善于河工算学,热衷于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因此刘鹗秉承家学,结合他治理黄河的实践经验,写下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黄七说》。这两部书是中国近代治理黄河的权威著作。
实业救国
虽然治理黄河有功,但是刘鹗无意仕途,他主张发展实业以救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刘鹗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刘鹗明确指出采矿办实业是为了“养天下”,他在《风潮论》中写到:“如果辗转相资,山西由此分利者不下十余万人矣。我国今日之患,在民失其养一事,而得养十余万人,善政苟有过此者乎???倘能风气大开,民富国强屈指可计也,而开矿实为之基矣。”
他不仅借外资开矿、筑铁路、开海运,还创办工厂。刘鹗与英商合伙,并向朋友集资,在上海办百货公司。他一生兴办实业无数,如上海五层楼商场、徐家汇坤兴蒸汽机织布厂、上海成北路手工织布厂等;在杭州议办机绸厂;在株洲议办碳素炼钢厂;在北京议办自来水公司与电车公司。此外,他还草拟矿路章程、硝局章程、东三省章程、织布局章程等,力主借外资筑路、开矿,以实业救国安民。
赈济京师
庚子之乱时,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慈禧、光绪仓皇西逃。京城一片混乱,“大难猝兴,京津民众走则无资,留则无食;月初有西友自京师来云,见京官宅中,男子逃走,女子自尽,尸横遍地者;有大门紧闭而举家饿死者。闻之不知其泪下涔涔也”。刘鹗当时寓居上海,听闻京津同胞受难,夜不能寐,他决心抒家赈灾。第二天,他搜罗家中细软,并变卖淮安田产计一万二千两,同时致函民间慈善团体“中国救济善会”(即后来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表示愿意亲自前去救赈。
赈灾首先是赈恤濒临死亡的无告灾民,免费分发赈灾粮,刘鹗日记中记载:“平民男女日领粮者,不下数万口,颇形拥挤”。同时,设平粜局平抑粮价。另外,先收埋街上横尸,再收院内积尸。疫病的防治也在进行中。刘鹗的赈灾活动是在占领军横行逞凶的情况下进行的。1901年春,由于南方交通受阻,各地救灾款未到,眼看粮食将断,刘鹗焦急万分。此时他得到消息,占领海运仓的俄军不吃大米,正准备焚烧腾仓做兵营。于是刘鹗利用与各国领事熟悉的便利,联合赈济机关低价购买大米再以平价卖给北京市民。清廷返回北京后,不但没有表彰刘鹗,却欲以通洋和盗窃皇仓罪惩办他,后来经熟人的周旋而幸免获罪,但被开除官职并永不再用。于是刘鹗在1902年携家南归。
刘鹗不顾个人安危,奋起北上,倾其所有,携带巨资进京赈灾及办理平粜,挽救了几十万人的生命。阿英在《庚子联军战役中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载到:“铁云的参加救济工作,并不是由于邀请,或本身是什么发起人,是由于对难民的热情,??他认为‘凡有血气者皆宜感动??由此观之,天恩不可不感,即解囊不可稍缓”。
1908年,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把刘鹗充军新疆。刘鹗到了乌鲁木齐,居无定所,最后被城隍庙收留。在城隍庙中,他仍然悬壶济世,求医者络绎不绝,被人称为“罪犯大夫”。1909年,刘鹗突发脑溢血病逝,终年52岁,手头的医书《人寿安和集》尚无完成。
参考文献:
郎慕中《刘鹗:一代奇才含恨边城》,《历史与人物》,2011年1月。
孙旭《论刘鹗的养民思想》,《文海艺苑》,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