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中国传统社会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习俗,因此在传统的民间赈灾活动中,参与者基本上都是男性,女性数量非常少。宋代妇女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宋刑统》规定宋代妇女可有一定的家产继承权利,使宋代妇女参与赈灾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宋朝政府鼓励社会救助,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盛行又促进了宋代妇女救济活动的开展。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社会影响上看,传统妇女赈灾都属于个别、分散的活动。清末民初,女性在赈灾活动中的角色、规模、手段、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的赈灾实践是其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这为民初女性参政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近代民间义赈发展的重要标志。
清末民初妇女参与赈灾实践的变化有:
一,女性赈灾组织的出现
近代女性自发组织的较早的赈灾团体是闺阁赈捐局。1890年,安徽孙明义目睹山东灾情严重,又听说浙江水灾亦广,于是创办闺阁赈捐局。该局分别在北京、上海、河南、安徽设立四处总局,同时在其他省份设立十余处分局。闺阁赈捐局制定详细章程,四处总局皆由官宦人家的女眷处理赈灾事宜,总人数达八十多人。此后,由女性发起的义赈组织不断出现。如,1907年,上海彭靓娟等社会女性发起成立中国闺阁义赈处;1911年6月,南京周魏采惠、梅琼辉、周梅懿辉、潘李沅芷4位女性组织十几位女性以“旅宁女界”的名义募捐皖赈。
近代女性救济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国首个具有红十字会性质的妇女团体——中国妇人会。1906年,京师女学卫生医院院长邱彬忻女士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妇人会,在北京设总会,在上海设立南洋分会,在天津设立北洋分会,还在日本设立东瀛分会。1907年,中国妇人会会员已有三百多人。该会曾发动女界救助美国旧金山地震中的华侨,并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合作开展战争救助。
民国建立前后,女性赈灾组织大量涌现。1911年,上海中西女子医学堂校长张竹君发起成立了中国赤十字会。上海女界义赈会也是这一时期非常活跃的义赈团体。1913年北京女界中国红十字会分会也正式成立等等。
二,女性广泛的参与
在近代赈灾事业中,女学生、女艺术家、女医士、女画家,甚至妓女等职业的女性广泛参与其中。女学生是参与慈善赈济极为活跃的人群,也发挥着重大作用。1906年底,淮徐海各属水灾严重,贫家女子非冻馁而死即被人掠卖他乡。上海女子中西医学堂学生在张园为此举行义演,男女来宾约有千人,来者“争以银券、洋块遥掷之。”1911年5月,二十多名艺术家连续在上海举行三次演奏会助赈。第二年,东三省鼠疫蔓延,上海一些女医生除在医院医治病患外,还配合政府在疫气发生地逐日挨户检查,上海医院的女医士张竹君带领同事到上海县待质、自新二所救治染病押犯。1890年,上海自称浣云楼主的女画家以绘事助赈。
三,女性慈善家的涌现
在清末民初的女性赈灾者中,一些具有近代爱国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杰出女性作出了辉煌贡献。比如河南女慈善家孀妇刘青霞,创办女学,兴资办厂,资助女子办报。1918年,她出资5万元开办了贫民工厂;1922年,她捐洋3000元给开封难民收容所。1913年,孙中山亲自题写“巾帼英雄第”匾额相赠,对其救国图强志向予以高度赞许。再如,张竹君一生以振兴女权为己任,致力开办女学,培养女性医护人员,创办了上海最早的女子中西医学堂。1911年,张竹君率全校女学生28人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赴战地治疗受伤军士,其他学校女生风从者争先恐后,首批出发的女会员达54人,几占全部会员之一半。此举被称为“我国破天荒之文明举动”,“更足见吾国年来风气之开遍,女界慈善思想之发达,军人资格之渐见尊重”。
四,女性开创多样化赈济方式
清末民初女性积极参与到新兴的赈灾形式中,如移助糜费、义演、义卖等,拓宽了民间义赈渠道。义演如1911年6月初,中西女塾全体四十多名女士参加了中国青年会发起的助赈江皖音乐会义演,演出来宾极多,在毫无开资的情况下募得千余元。义卖如1907年,北京琉璃窑开办女学慈善会,许多女学生制作手工物品进城发卖,并在那里唱歌跳舞,以助赈款宣传。
清末民初女性赈灾组织的出现、女性广泛参与、女性慈善家的出现和赈灾手段的多样化与女性赈灾观念的变化密不可分。由此可见,清末明初女性赈灾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福报思想和乐善好施的朴素意识,体现了女性在性别平等、政治参与、追求自由等方面的努力和进步,这也是近代民间义赈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赵晓华:《清末民初女性的赈灾实践及角色变迁》,《妇女研究丛论》,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