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陆小波(1882-1973)、冷遹(1882-1959)和严惠宇(1895-1968)三位先生被誉为“镇江三老”。曾是学徒出身的他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为镇江工商界和社会贤士的杰出代表。他们一生乐善好施,造福桑梓,尤其在教育事业方面,以兴教育人为己任,身体力行,终生不懈,为地方建设培养了诸多实用人才,也为镇江慈善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0年,为了提高商人子弟的文化水平,陆小波先生参与筹办私立润商学校。他还支持颜料巨商凌焕曾创办私立敏成学校,支持旅津商人庄乐峰创办私立南华小学,并亲自担任两校的校董。陆小波还长期担任世界红十字会镇江分会会长,带头捐资,动员家人变卖首饰充作捐款,并动员多方积极筹款。
1926年,冷遹认为男女平等必先提倡女子职业,又看到镇江一带蚕业亟待发展,就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等人筹划成立新学校。当时唐儒箴女士愿以嫁时奁田26亩捐赠职教社,于是冷遹和黄炎培、唐儒箴等联名发起创设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并邀请赞助人陆小波、严惠宇等组成校董会,冷遹被公推为董事长。陆小波先生献出西府街慈幼工厂的基地和房屋给职业学校使用,提供支持。学校开办初不收学费,还津贴学生膳费,办学经费除中华职业教育社定期补助外,主要来源于校董会每年两万元的募款和学生养蚕制种所得。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历年毕业生1200余人,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成为镇江地区蚕业界和小学教育的骨干。1928年,冷遹与中华职教社、江苏省农矿厅合作,将黄墟作为农村改进试验区,以“富教合一”为指导方针,新设小学7所,入学儿童254人;民众夜校3所,学员96人;家庭识字教学点10处,学员103人;成年妇女职业补习班1所,学员21人;将初办的县立初级师范迁到黄墟,改名为县立黄墟乡村师范学校,为乡村教育培养了一批师范人才,部分师范学校的学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1931年春夏之交,长江中下游连降暴雨,多处江堤溃决,冷遹又参与组织了“镇江国难救济会”,募集资金、发放食品、组织船只,并设立了难民收容所。
严惠宇创办四益农场,发展蚕桑事业,并在农场所属的乡镇开办了9所小学,免费招收当地儿童入学。他还接办镇江弘仁医院,对贫苦病人免收挂号、医药和住院费。为了救济镇江贫民过冬,他还参与成立了镇江县贫民食米供应委员会,与镇江籍全国金融界巨头陈光甫、赵棣华等共同筹款时币20亿元和2000担大米。
私立京江中学的创办、迁校和复校的坎坷过程更是陆小波、严惠宇、冷遹等煞费苦心的成果。陆小波先生五十华诞时,以万元寿金为基金拟建京江中学,冷遹、陆小波、严惠宇等人组成董事会,陆小波被推为董事长。上课仅两月半余,日本侵略军逼近镇江,陆小波、冷遹、严惠宇等到南门外都天庙,郑重宣誓要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民族气节。京江中学奉令停办后,严惠宇等人多方奔波后在上海法租界复校。日伪进入租界,严惠宇先生拒绝向日伪登记,学校再次被迫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陆小波、严惠宇等由上海回到镇江,重组校董会。陆小波被推为董事长,校董严惠宇兼任校长。陆老和严老为学校筹措资金,兴建校舍,重金聘请德才兼备的教师,把京江中学建成了镇江一所颇有声望的学校。
1961年,八十高龄的陆老仍为筹建团结中学多方筹集资金,严惠宇、吴慎裕等都慷慨解囊。
“镇江三老”为镇江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身体力行,倾其一生,泽被后世,让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王永昌《镇江三老“为民兴教”》,《京江晚报》,2012年7月8日。
江京《100多年前的镇江慈善》,《中国社会组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