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谢家福(1847-1896),字绥之,号望炊,晚年号锐庵,苏州府吴县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接受西方新学。他热心义赈事业,组织全国性的义赈活动十余年,办理赈济尽力尽心,效果显著,是晚清最重要的慈善家之一。
谢家福的父亲是道咸年间江南著名的慈善家谢元庆。谢元庆,字蕙庭,常携药入乡里街巷,救人贫病,有人对他赞道:“一生行脚衲,斯世走方医。”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四》中记载:“道光中,吴门以好善乐施著称远近者,首推潘功甫,谢蕙庭,蕙庭即元庆也”。谢家福继承了家中慈善传统,光绪元年《申报》定其身份为“苏城桃花坞谢绥之茂才,善人之后也”。不仅如此,谢家福还师承于晚清著名的慈善家余治先生。余治致力于慈善救济活动,足迹遍及江南各地,也是江南有名的慈善家。
历史上有名的“丁戊奇荒”持续了整整四年,北方灾区的大批饥民涌入江南,给苏州地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苏州地区的江南士绅积极投入赈灾事业中,谢家福在义赈一开始就积极投入,并在赈灾过程中逐渐发挥了核心作用。
一、 苏北民间义赈
谢家福和其他士绅一起在苏北开展留养活动并且拟订“灾民产婴、给药、给棺、筹捐章程四则”。到第二年二月上旬,赴苏州灾民厂中发赈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日常性活动。光绪三年二月初九(1877年3月23日),在验放灾民出厂后,他立即和另外一些绅士“押送江北灾民回籍”,一路将灾民遣送至泰兴。在谢家福看来,留养活动并非灾难的根本解决之道,于是光绪二年底,谢家福在《申报》上发表了《拟上当事筹恤淮灾书》。他提出这次赈灾行动应该从整治苏北水利入手,倡导以工代赈。他是当时最早提出把水利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救荒对策的人。
二、山东赈灾
“丁戊奇荒”中,山东受灾极其严重,从光绪元年冬到光绪二年春夏持续了大面积的干旱。至光绪三年,受灾区已达82个州县,大量饥民“遗于道路者,率皆乌啄狗残,不堪卒视鸣”。晚清政府官赈不力,西方传教士又在山东开展赈济活动,给江南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在重重困难中,谢家福最早提出了山东义赈。谢家福坚持不断地劝捐筹资,终于在光绪三年五月初六日(6月16日)出现了各地踊跃劝捐的情形。五月初九日(6月19日)被认领的捐簿总数迅速达到一千本之多。在成功劝捐之后,五月初九日辰时,谢家福和几位义赈同人从苏州坐船出发,开启了前往山东的行程。
在谢家福的建议下,李金镛等人抵达青州之后便在江广助赈局下设立抚教、留养两局,“一日抚教,一日留养。抚教者,就其资质之高下,分别教以读书习艺;留养者,收养残疾及生病之婴孩,延医生以疗其疾,给衣食以赡其身,一俟病退力强,再送抚教局习业。”之后,谢家福等同人到达青州,制定了相当精细的《抚教留养局章程》。谢家福在山东办赈期间,共约收养灾孩一千四百余名,用去经费五千余串。谢家福离开山东前,还对抚教留养局的各种善后事宜做了周到的安排,拟定《抚教局善后章程》。他还特别继续延请了管理人员。直到东赈季节结束的十月间,抚教、留养局仍然收养小孩六百左右,并有两位江南士绅答应继续驻留青州三年。
谢家福发现在江南相当盛行的善会善堂在山东甚少,而且“惟青州一属,向无恤孤善堂,故孤贫子弟流落极多,洋人方极意招徕,设局设塾,为久远计”。在谢家福的倡议下,由青州知府倡捐千金,扬镇赈局发千金,设立同善堂,先办义塾、惜字、乡约三举,并且请缪起翁来此,留善友一二人匡助。后续经费即拟将现在苏捐八千八百二十两,除留养抚教两局截止到中秋所需要的三千三百两,其余五千五百二十两加上后来的募捐凑足一万串,存到苏州生利息,禀府备案,每年分四季汇到青州。
谢家福认为,随着灾情的减轻,田产能否赎回成为灾民维持长久生计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他向江督、苏抚和漕督提出请求,希望能把赎田的行动范围扩大,其建议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随后发布了《饬遵地亩回赎示》,甚至还规定了比义赈同人所要求的范围还要宽松的赎回条件。
三、河南义赈
光绪三年十二月,山东赈务大体截止,在谢家福的倡导之下,江南助赈重心逐渐转向河南。光绪三年十二月中旬,谢家福开始与几位同人刊刻《河南铁泪图》,亲自撰写《河南铁泪图说》,并将此图向上海等地发放,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铁泪图》很快成为上海义赈主要宣传资料。光绪四年三月间,郑观应等人创设随轮船募捐之法,随船散发《铁泪图》。同仁辅仁堂创设桶捐之法,上海到处路设捐桶,并在一旁贴有《铁泪图》。
到豫之后,谢家福了解到“豫省灾后,妇女一空”的严重情况,提出了在河南专设收赎妇女局的建议,光绪四年六月间谢家福对收赎妇女事宜做了统一筹划,并拟定《豫省代赎妇女章程》八则。在豫赈期间,寒门士族也成为谢家福等义赈同人关注的目标。
光绪新政期间,谢家福开始参加筹办电报局的工作,而电报局也成为了晚清义赈的中枢机构。光绪十一年冬,谢家福被李鸿章委以轮船招商局会办,轮船招商局积极参与义赈活动,为义赈提供了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是晚清义赈机制的一大革新。
谢家福领导下的晚清义赈发展了传统的赈灾,又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近代化特点。
参考文献:
王蓉丽《谢家福与晚清义赈》,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