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1909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成立,这是民国时期在广州影响力很大的一个民间组织。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拥有当时广州最大、最先进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会所兴建于1914年7月,得到北美协会的物质和设施支持。青年会以社会中上层人士为主要会员,他们既是青年会服务的对象,也是支持其活动的人脉网络。青年会日常机构依照“四育”设置,但并没有设立与社会救济有关的固定部门与专职干事,而是根据灾情程度,临时动员各方力量,在尽可能不影响四育程序的情况下兼顾救济事业。
广州青年会主要协助其他慈善组织开展救济活动,但在其他机关无力举办而社会又亟待救助之际,青年会则会独担大任。
1920年夏,北方亢旱成灾,灾情奇重,为四十年来所未曾有。全国青年会第一次“通函海内外各青年会,殷殷劝勉,协同在各地发起服务”。在全国协会倡议下,各城市青年会联合当地机关,纷纷组织义赈会。由广州青年会参加的国际义赈会募款也达17万之多。1928年粤东海陆丰水灾,为响应广东省筹赈处对灾区筹赈的倡议,广州青年会主办并联合女师、岭南、中华音乐会、精武体育会、市职等团体及个人举行游艺大会,筹得929.1元的赈款,获得省筹赈处嘉许。
除协助其他慈善组织进行救济活动外,广州青年会也会自行组织救济活动。
1931年,全国大范围发生重大水灾,灾情波及全国26省,被淹农田25500余亩,受灾人数达1亿人。为此,中华青年会向中国各地城市青年会与学校青年会发出了指令。广州男女青年会与全市各校青年会联合举行了“征募寒衣大行动”,还为武汉灾民请命。他们的救济活动或募赈或募衣或代购,前后持续了两个多月,共得寒衣6400多件。
1932年广州青年会在淞沪之战期间也提供了一系列社会服务。例如,向全社会公开提倡“征求致赠新棉衣”为主的运动。同时利用青年会会所,与乔亚公司、明珠戏院以及联华影业制片公司联合,一连四日放映影画筹款3500多元汇于沪上粤军。青年会服务于后方的活动更多,如开办战时救护队训练;邀请专家演讲并用文字宣传战地居民避难法;派员奔赴市郊进行路线调查为战争发生时民众疏散做准备等。另外,广州青年会还承“广州妇女救济难民会”和广州市社会局之请,代为进行难民物品征收,还与方便医院共同承担由沪回粤的难民接待工作。
广州青年会很早就建立了完备的财政制度:保证财政计划常年平衡、确立了财政人员的专业规范制度和规范化的会计格式程序以及实行财务层层监督的制度。广州青年会的事业一向以四育为主,每年的财政预算和支出有固定方向,因此救济事业的经费多临时筹措。为了赢得公众的信任,广州青年会实行所有捐款透明化,将每一次筹集善款的详情在青年会会刊《广州青年》上刊登出来。
1934年,萧冠英教务长说:“青年会在广州有二十三年的历史,工作有相当价值,办事人又热心,我们大家对此社会工作既有相当信仰,应该出力帮助。” 由于广州青年会拥有完备的物质、人力和制度资源以及丰富的服务经验,最终将非专业的救济事业做出了专业化的成效。
参考文献:
郑利群:《博爱与成效的平衡:民国中期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救济事业特点》,《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