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53号现为哈尔滨市博物馆所在地。这里曾是哈尔滨红卍字会的旧址。哈尔滨红卍字会全称“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简称红卍字会,是一个以“救济灾患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哈尔滨红卍字会延续了二十余年,期间为哈尔滨公益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哈尔滨红卍字会创建于1922 年8 月14 日,旧称道院,起初设于道外区二十道街花园内。创始人是许兰州,会长是资本家傅巨川。该会创办不久因经费困难而解体。1928 年9 月,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再度成立,会长还是傅巨川。1931 年该会迁到南岗区山街,即现在的一曼街。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会长傅巨川原名傅宝善,是一位道教信徒,道号道言,山东省德平县人,为哈尔滨早期实业家。通过开设建筑公司和经营房产,傅巨川成为巨商。他乐善好施,在任山东同乡会会长期间,因“悯儿童贫苦而失学也,立学校以教诲之,痛孤独疾病而无告也,设施诊所以救济之”,故其同乡为其立《巨川会长傅公遗爱碑》表示怀念。
哈尔滨红卍字会对内称“道院”,供奉“老祖”,念“太乙真经”,还组织“扶乩”等宗教活动。其组织结构较为松散,有两个会员介绍并能捐献一些钱就能入会,并对会员没有约束,会员也不必承担义务。该会主要成员是当时的资本家、房产主和富商,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捐献和募捐。会内设总务、储计、防灾、救济、慈业、交际分管各项事务;会外设四处慈善机构,并有临时的慈善事业四项。
哈尔滨红卍字会常年设立的慈善项目有五项:
一、施粥场。施粥场于1928 年成立,位于道外区承德街。冬令时节每天施粥两餐,经费均为该会募捐款。据《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粥锅微信录》记载,1934 年11 月至1935 年3 月,有107 户工商业者和个人为施粥场捐助伪满币100 458元,小米、秫米1 石3 斗,煤40 吨。短短五个月期间,食粥者累计18 324人次,平均每日就有2 000 人,共用米437 石9 斗8 升,平均每天用米580 公斤。同时,春节期间施舍白米粥3 天,并对当日有家室的食粥者每人发白面6 市斤。
二、施诊所。施诊所于1929 年成立,位于道外区北六道街,主要为贫民免费治病。
三、因利局。因利局于1935 年4 月成立,位于道外承德街,由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拨一部分基金,其主要功能是贷款给小本生意的贫民,使其维持生计,免受高利贷盘剥。
四、办教育。1943 年,道外区南勋街设立南勋幼稚园,共有100 多名孩子。1935 年2 月,为了解决穷人孩子的学习问题,在南岗区山街设慈惠小学校,毕业生共有800 余人。由于当时办学环境比较宽松,没有日本教师(在公立学校的日本教师有教书和监视中国教师政治动态的双重任务),因此吸引了一些有识之士,师资力量高于公立学校。这些教师中有已参加革命的会长傅巨川之子;赵雪寒以老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北满抗日大同盟总书记高德义同志等。
哈尔滨红卍字会临时性的慈善事业有四项:
一、资遣。给无钱回家的人路费。
二 、掩埋“路倒”。红卍字会派一辆汽车每年冬天早晨往返于南岗区和道外区之间,寻找路旁的尸体,负责埋葬死于街头的流浪者。这些“路倒”有的是叫花子,有的是“吗啡鬼”。
二、恤产。给穷苦产妇临时资助。
四、施舍。向穷人施舍棉衣、粮食等。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哈尔滨遭受特大水灾,大半个市区被淹没,灾情严重。哈尔滨红卍字会组织救灾队伍,救灾人员穿上白衣服、黄裤子,手持红卍字旗乘舢板船水上抢救灾民,协助灾民打捞财物。此后,该会还开设粥场,发放棉衣。据资料记载,当时赈济受灾户10 183 户,受惠灾民43 970人,发放小米、高粱米、玉米36 987 石(合7 397 400 公斤),施舍棉衣3 万多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灾难多发,战争不断,民间的哈尔滨红卍字会积极从事各种慈善赈济活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痛苦,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贾英哲《哈尔滨红卍字会的历史价值考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