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清光绪七年(1881)五月,左宝贵将军拿出自己的钱财在奉天(今沈阳市)创办了“牛痘局”,每年春秋时免费替儿童施种牛痘。光绪八年(1882),奉天浑河大水泛滥成灾。左宝贵汇集奉天社会名人,相继设立惜字局、义学馆、栖流所、施粥厂以及育婴堂五个部门,救济广大灾民和贫苦百姓。六个部门创建之时各司其职,互不干涉,这既是“奉天同善堂之雏形”,也是近代东北救济设施的起源。
清光绪二十年(1894),左宝贵将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1896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将左宝贵创建的慈善机构统归一处,设立“同善堂”,取“万善同归”之意,堂址设在奉天怀远关外高台庙胡同(今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389号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至此奉天同善堂从政府官员私人管理性质的民间慈善机构转变为官办慈善机构。
奉天同善堂从事的慈善事业非常多,从最初的牛痘局、栖流所、施医院,到女子实业学校、济良所、孤儿院、贫民收容所、厦鲁豫贫民收容所、病丐疗养所、医学校、医报社、粥粮筹备处、省立教养工厂、教养学校、朱林寺、贫民习艺所等。奉天同善堂事业之多,规模之大,为关外无二之大慈善组织。
施粥厂,初名设赈灾粥厂,光绪八年(1882)东北发大水,无数贫民百姓无家可归缺衣少食,左宝贵联合社会有志之绅士,自出家产的一半用以救助灾民。
栖留所,光绪十四年成立,所内设粥厂两处,主要向贫民施舍粥饭。春冬两季每日限500人,夏秋两季每日限100人救助。每当施粥厂开始发放粥食时,穷苦百姓排起长队,络绎不绝,他们都把左宝贵将军当作自己的救命恩人。栖留所还收养老弱病残无家可归的贫民,为其提供食宿。
义学馆,最初是奉天同善堂添设的启蒙学堂,该学堂与家庭教育合而为一,专为教导三岁至七岁儿童而设立。由于当时未兴女学,师资较难匹配,而未能成功。后同善堂决定将义学馆改办为初等小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学,招生40 人,教授四书经传和地理、算法、体操。所有的开办经费和常年经费都由绅士筹集,并在学务处查核逐年造表。学生所用书籍、器具均由学务处代购。学生毕业升学后按照官立小学堂体制一同办理。
施医院,创办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至1900 年前后附设于同善堂内,以施药救人为宗旨。院内分男女两科,周一三五开诊男科,周二四六开诊女科,诊后免费施发药品。
济良所设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专门收养“妓优婢妄受虐待者、妇被诱逃出无家可归者、不守妇道被出于夫或逐于父者、不愿为妓优婢妄者”。妇女一切食宿衣服均由同善堂支付。妇女轮流准备每天的饭菜,借以学习烹饪技术,还可学习文化课程和女红等女子居家技能。满3个月后,有家且愿意回去的妇女,准予领回;无家可归的,同善堂登报发帖征婚,择配到有能力之人家共同生活。
上述这些机构仅是同善堂的一部分分支。奉天同善堂的慈善救助活动不仅有官方参与进行,还有社会各界名人名流的关注与捐赠。奉天同善堂的经费来源多为政府拨款和社会捐款,但也有一部分经营活动的收入,如土地、房产租赁的租金收入、工厂生产商品出售收入、开办学校及医院学费收入、贷款给商人利息收入等等。
自1881年左宝贵在奉天创立牛痘局以来,同善堂不断壮大发展成为近代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慈善机构。它继承了我们传统慈善机构的特征,又深受西方基督教思想和慈善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都有一定的突破和提高。同时,在俄日掠夺、内战频繁、动荡不堪的年代里,同善堂对贫弱不堪的民众予以生活的援助和心灵的慰藉,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曹岩《清末民初奉天同善堂慈善救助研究(1881-1931)》,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