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王震(1867-1938),字一亭,生于上海周浦,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民国时期海上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杰出的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和宗教界名士。王一亭曾两次担任上海总商会主席,加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任中国国民党上海分部部长,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救灾准备金保委会委员长。他还曾担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委,上海佛学书局董事长,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和艺术事业,对海派书画艺术的繁荣和对外交流也做出了卓绝的贡献。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王一亭坚辞不就伪职。1938年11月病逝,蒋介石题送挽联:“当飘摇风雨之中弥征劲节,待整顿乾坤而后重吊斯人”。
1927年4月5日,“王一亭先生暨涵之等鉴于本市善团众多,所办事业,日渐扩充,宜有一统一之团体,集思广益,联络一致,庶对内有整齐之计划,对外有充实之力量, 爰有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之组织”。在王一亭的号召下,上海各慈善团体组织了联合会,定名为“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加入该联合会的主要团体有上海慈善团、同仁辅元堂、仁济善堂、中国济生会、中国救济妇孺会、上海育婴堂等当时重要的慈善团体。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设常务委员11 人,王一亭为委员长,总工程局议董黄涵之为副委员长。该会依据民生主义以互助精神改良及维护慈善事业为宗旨。
1931 年6 月17 日下午四时,为了救济难民,联合会召开会议,由王一亭主持,“主席提议,自上年各省惨遭旱灾,农村破产,工商凋敝,一般贫苦小民,暨外省各县之难民来沪者,街头巷尾,触目皆是,每日糜集于本会所门前,痛哭流涕,请求救济,殊堪悯情,……自一·二八战事终了后,中西日趋衰败,筹募经费颇感困难,欲澈底救济,必赖群策群力,爰召集临时会议,进请公决。议决由到会团体代表捐认数目……”最终,各慈善团体认捐共计洋三千零五十元。严冬降临,贫民救助迫在眉睫,联合会积极发起组织临时庇寒所,避免无告之贫民冻饿。“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因鉴于时值隆冬,缺乏衣、食、住之贫民,触目皆是,倘不设法救济,行见冻饿而毙,经召集各慈善团体开会……当经议决设立临时庇寒所,定名为‘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南市闸北临时贫民庇寒所’,经费由善联会向各界劝募。”此外,慈善团体联合会还共同举办施诊给药、掩埋施棺等等慈善事业,在八·一三事变中积极援救难民,发挥重大作用。
王一亭出身贫苦,作为一名著名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勇于担当,成为上海最著名的慈善家和慈善界领袖人物。除了组织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他还先后参与创办上海孤儿院、中国救济妇孺总会、上海慈善团、上海游民习勤所、上复善堂等十多个上海最有影响的慈善组织,并担任要职,积极发挥作用。王一亭与高凤池共同创办上海龙华孤儿院,宋庆龄担任院母,社会名流张君康先生担任院长,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反响。不仅如此,王一亭还积极参与国际援助。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他与朱葆三等人在《申报》上刊登《救济日本大灾召集会议通告》,并及时垫募白米六千担,面粉二千多包及药品、木炭等生活急需品,急速运往日本,成为最早抵达的外国救援船。日本人至今感怀其救济之恩,1983年,王一亭墓迁于吴县洞庭东山杨湾,日中友协会长宇都宫德马题词“恩义永远不忘记”。王一亭热心艺术事业,对上海艺术教育事业也作出了突出贡献。1912年,王一亭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创办之初出任校董,出资相助,亲自授课。其后,王一亭创办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弘扬海派艺术。
王一亭苦心孤诣挽救民众,为近代中国慈善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慈南在《纪白龙山人王一亭》一文中曾写道:“先生开会,常若人定,恒一言不发,然遇取决之际,事有不能决者,一言立解,凡上海慈善事业,无不有先生名,盖无先生之名在董事列,若不足以号召也者。各慈善经费恒不裕,其所办事业则又力求其大,因之收支常不敷,转以求先生,先生能有以纾其急。先生常谓‘办慈善事业,不愁无经费,如办得好,人自会送款子来’。有时至无可筹措际,先生常出其所作书画,集巨款,而以嘉惠公益慈善事业。”这篇文章形象地描绘了王一亭责任感与智慧并举的领袖形象。故有人曾评价道:“王一亭是上海这座大都市培育出的既有艺术天赋又有商业意识,既有创作能力又有经济头脑,既有审美追求又有社会责任的英才。”
参考文献:
1、 尹芳《王一亭与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 年10 月,第32 卷第5 期。
2、 百度百科:王一亭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RiDQyEu4gGk5Eqiv5nDxlONfY0lEIwTo2B9q4QFY2Hl6VBE6y4VJf936_dJj95FLdvUi6UCuTsFgc57YjA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