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郁怀智(1853-1918年),字屏翰,上海县东马桥人,性格慷慨,见义勇为,乐善不倦。郁怀智经商略有积蓄,便投身慈善事业。他“生平对于教育、慈善事业及其公众利益之事无不热心,兴办资助有差”,曾创旦华学堂及普字义学7所,资助其他学校19所和慈善机构21处等。
光绪十四年(1888) ,郁怀智“衣食稍裕,即于火神庙附近办启蒙书塾义学,由名画家何公研北承其事,时年37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创办旦华学堂,“输资甚巨”。此后十年,郁怀智先后创办7所郁氏义务小学。其中一所义务小学——普六义务小学设在法华乡,距离郁氏家族居所较近,据记载:“先生每岁春日育蚕于法华乡郁氏山庄出入,经徐家汇停车轨旁,见客籍丐童甚多,纷向行人乞钱。问何以不读书?咸曰愿随先生往。乃租地建茅茨于法华乡东郁氏山庄前。”7所义务小学专收贫寒子弟,不取学费。义务小学总章第一条规定:“使贫寒之失学儿童得受普通之国民教育而增进其生活能力为宗旨。”第四条规定:“本校经临各费均由郁氏创办人完全负担,对于学生概不收费,即文具书籍亦完全由校供给。”各校初定学生名额各20名,后扩充至40名,但实际“仍多溢额”。郁怀智生前曾说,“能得十所则于愿足矣。”其子郁锡璜、孙郁元英以其父身后私谥“敦惠”,改校名为“敦惠义务小学”,继续办学。1937年,义务小学开办三十年,郁元英在纪念刊中说道:“生活艰难,学费之高,书价之贵,课本之加,多较30年前固何如耶?”但“失学者日益多而报名者接踵矣。”他坚持办学,决心“以绵薄之所及,谋推广学额,俾失学儿童稍识之……但使完全义务之宗旨不相违足矣。”
在光复上海的战斗中,郁怀智率团出击,“虽白发飘萧,犹与父老子弟同事行列。”革命成功后,被众举为上海军政府副财政长,负责筹捐军饷。郁怀智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及财力“协筹共济,亦复疲于奔走”,替军政府出力,其子郁葆青即捐出老公茂纱厂股份五十股,合银三千两。
郁怀智“植树表道,捐资造桥,修街修沟等事,不胜枚举”。郁怀智有别业,名为郁氏山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购地60亩,兴建郁氏宗祠,余地辟作昧园。园内栽桑数百株,“每届春时,辄挈眷育蚕,躬行操作,不惮辛劳,并多购桑秧分发给法华、引翔两乡农民培植,以资推广”。郁怀智与穆藕初等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辟棉种试验场,自购美国棉籽试种,促进棉业改良。他又“独资填筑紫金路,助资经筑梨园路、福佑路,自辟豫园别径以利行人”。民国七年,他出资筑春光路(今华山路1520弄)。他还创郁良心堂国药店,对贫病者施药,颇得好评。
国内凡遇灾荒,甚至旧金山地震、日本火灾,郁怀智莫不解囊助赈。他曾亲赴芜湖、和州等地助赈,“与饥黎同食粗粝者匝月”;至崇明办赈,“跣足渡河,备尝艰苦;又助本邑各善堂,“亦不辞劳瘁,慷慨捐输,故缙绅先生咸乐道之”;夏则赠人痧药、药茶,年终则散给衣米、角洋,皆视为常例。
“慈善界之菩提”是人们赠给郁怀智的美誉。姚文楠曾颂曰:“孝悌忠信,邦家之祥。乐善疏财,义问益彰。没世名称,国典褒扬,泮宫俎豆,百世馨香。”萧山王仁浦诗曰:“海上纷华夷,地卑俗亦敝。……人民居其间,往往随风靡。先生卓然立,鸡群鹤特异……晚清法欧美,兴学遍大地。申江开花早,执策驶先辔。先生创旦华,余力及普字。输资二十载,亿万敉无虑……人生无百年,处世等鹪寄。有财不能用,瓦砾积奚啻。卜式慨助边,千古仰高谊。功业在树人,芳流尤勿替。”郁怀智为乡里称颂,死后乡里私谥他为敦惠先生,立纪念碑于公共体育场以志敬仰。
参考文献:
汤仁泽《论辛亥革命前后上海绅商郁怀智的办学善举》,《史林》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