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清代康熙以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开始重新繁荣,民间团体组织会馆公所逐渐增多。上海地处江海要冲,自元代起就是“海舶辐揍”的商港。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海禁解除,商业重新活跃起来。鸦片战后,上海开埠通商,逐渐成为国内外商贸中心,会馆公所迅速设立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从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上海共有会馆公所150 多个,是全国所有城镇中设立最多的一个。
会馆和公所并不完全等同。上海的会馆主要按地区组织,如山东会馆、江西会馆等等;有的以埠际命名,如潮惠会馆、泉章会馆、常州八邑会馆等等。按行业组织的会馆则比较少。而公所组织以地区与行业并重,如四明公所、京江公所、浙绍公所、水木业公所、鲜果公所等等。此外,有些地区、有些行业的会馆公所名称不用“会馆”、“公所”,而是用某某堂、某某殿、某某会。
上海公馆会所的开办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其主要的程序和步骤有:发议、集资、创办、推举董事、制定章程、呈准官府立案批准、正式成立。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大多设立在商业发达的中心城区县城大小东门内外和十六铺一带。其日常活动时间一般是固定的,或一星期,或十天、半月,乃至一月不等。而其中每年两度的“春秋祭祀”和“中元设蘸”“岁时祭享的活动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上海公馆会所多经济公开,也供奉神明。
清代上海的公馆会所活动很多,其中有些活动富有公益的性质。
首先,设有义塚、殡舍。“义塚之设,以妥旅魂”,专为掩埋无力运回家乡安葬的棺椁。殡舍多称为善堂,如靛业公所殡舍称留照堂,浙绍公所殡舍称永锡堂,建汀会馆殡舍称同庆堂、集义堂等。
其次,设有“公楼”、“ 丙舍”,为“各绅商登岸驻局之所”。凡是同乡、同业来往人员均可借住会馆、公所。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来沪宣传变法曾寓居上海的南海会馆;陶成章组织光复会,其成员来沪大多在宁绍会馆开展活动;黄遵宪来沪也曾下榻潮惠会馆。
再次,有些行业如钱业、书报业、药业、木工业、镌业、典业因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往往还附设有专门的补习所、艺徒夜校。这些补习所和学校由本会馆或公所内年长技师教授生徒。一些会馆公所为了便利本会馆或公所成员子弟读书,还延聘教师,开设普通学校,如常州八邑会馆附属学堂。
同时,上海的会馆公所还设有恤嫠会、慈善会,赈恤业中孤苦嫠妇,“留养同业病人”,成员因公身故则施以棺木,给予殓费。条件好的会馆公所还设有医院、养病房、息影所,如广肇公所、药业公所、金银实业公所。少数会馆或公所还设有疗养所,同业职工退休后可以领取退休金,如钱业公所等。
另外,公馆会所同邑同业中,年迈体弱不能力作者,壮年生病、难以为生者,子女幼小,难以养家糊口者,往往“给资赡养,稗使冻馁无虞,幼稚者生成有望”。同乡客死沪上,无亲友办理善后的,会馆公所给棺掩埋。若家乡发生灾荒,会馆公所还集资贩助乡里。如1833年(道光十三年) 江苏青口一带水灾,祝其公所提公所公积金四千千文助贩。1884年(光绪十年) 山东旱灾,山东会馆、洋布公所捐贩银数百两。
上个世纪20 年代后,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涨,工人队伍壮大,以乡土情义维系的会馆公所日趋衰落,并被同业公会所替代。但是清代上海的会馆公所作为封建社会的民间商业社团曾为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上海与各地的联系。
摘编文献:
谢俊美《清代上海会馆公所述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