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民国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异常活跃,成都尤其如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都先后出现100余个慈善团体,民间慈善团体占其主要部分,中西组合慈善会、慈惠堂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民间善团。民国时期民间善团以传统施善为主,与此同时,随着新的社会形势的出现以及西方社会思想的传入,部分传统善团的主持者逐渐转变办善观念,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善团也开始零星出现。
民国时期成都民间善团概况
据1920一1940年的资料(主要为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资料,因为20年代前较为缺乏)不完全统计,20、30年代成都善团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30年代较为突出,仅据笔者所见的资料统计来看,先后出现过的慈善团体近100个,其中主要是民间善团。这主要缘于四川实行防区制,战事频繁,自然灾害也常有发生,农村社会破产,尤其是1936一年间四川发生了罕见的大旱灾,而川省财政支细,政府无暇顾及慈善救济,因此出现民间善团数目大大高于官办救济机关的局面。
成都慈善事业大部分为民间慈善团体,正如1939年《成都市政府二十八年度工作报告》载,“查本市慈善事业……经整理结果,计有46单位”。46个善团均系民间私立性质,但该统计未将官立救济机关及绅办慈惠堂及所属各“堂厂”统计在内。据1939年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学系马必宁女士《成都市慈善机关调查》统计,成都共有慈善团体66个,其中包括19个院内救济机构,47个院外救济机构。院内救济机构除保育院、慈幼会灾童收容所、县救济院养老部、第二游民教养所、第一游民教养所、济良儿童迷失所为官立慈善团体外,余皆为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会所办善团及慈惠堂等非民间善团;而47个院外救济机构中,除了省会慈善救济院、成都县救济院外,其余均为民间善团。20、30年代成都民间善团的成立时间及名称详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这些善团成立时间最早的为1921年,最晚为1937年。除了政府正规统计之外,还有众多未统计的善堂、善会、医社、义学、义地、放生池等慈善组织。民国成立的民间善团多集中于1932一1933年与1936一1937年这两个时间段,主要由于1932年成都发生了颇为严重的军阀巷战,加上自然灾害,成都贫穷和流民问题相当严重。1936年间四川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早灾,据《新新新闻》报道,很多地方出现食白泥现象,破产农民纷纷流入成都,灾民、难民聚集于成都,饥荒、疾病、饿俘成为成都城市的主要社会问题。在时人倡导建立现代的社会救济机构的呼声较高的年代,成都的民间善团(时人常将传统消极救济事业等同于民间善团)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尤其是在30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现较多的私立善团,恐怕在同期其它内陆城市也比较少见,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私立慈善团体的特征,也反映了成都自身的特殊情况。1935年前的四川都处于防区制下,军阀各据一地,巷战时有发生,导致不少负面影响,加之灾荒时有发生,贫民、流民大量出现,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但政府财政因打仗日益亏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途径主要依靠由士绅、富民、商团等组织一些私立善团,以其代替政府行使社会救济功能。
成都民间善团的施善举措
据1939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成都市“慈善事业,多系私人集资举办,名目繁多,向未加以整理。前经本府派员调查,并三令五申,伤各慈善团体依照法令登记,并将每月收入支出,报请备查。经整理结果,计有46单位,其所办事业,种类,如施米、义学、义地、恤婆、育婴、保产、养老、施衣等项。惟每一善团视其经济能力或全数举办,或择办数种,情形不一。因之各商团所办事业,类皆大同小异,巫应合并改组,期收救济之宏效”’。成都的慈善业以私人举办为多,政府既无财力组建更多的“现代”社会救济事业,也无暇对慈善业进行整顿,故对私立善团的施善内容基本未加干涉。
纵观30年代末期关于成都慈善业的统计可知,成都的慈善团体数量将近70个(实际应不止此数)。其中,民间善团近50个,占7%1,绝大部分成立于1932一1935年,这与成都的特殊背景有关,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传承于清代的善堂善会,其施善举措也多承接于前清,如成立于前清嘉庆时期的乐善公所创民国时期,其施善举措仍包括“恤鳌、养老、施棺、施米、墓地、医药、及放生、惜字、保产、利孤、诸业。为省门善举最久者”又如正心堂,成立于咸丰十年,办理学校、育婴、恤蛰、施米票、棉衣等项善举。体仁慈善会成立于光绪二十年,办理施药、济贫、恤蛰、惜字、孤儿等善举2。民间善团基本为院外救济机构,主要从事“消极”慈善救济活动。而院内救济机构,据马女士调查,除去成都市政府管辖的第一、第二游民教养所、警察局管辖的迷失儿童收容所、慈幼会管辖的慈幼院、保育会管辖的保育院及成都县辖救济院外,其他13处均属天主教、基督教会及成都地方各界人士办理的私立善团。
综上可知,20、30年代成都民间善团的施善举措主要以传统为主,成都的鳄寡孤独、难民、贫民、残疾等基本上靠数量众多的民间善团予以救济。(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谭绿英《民国时期的民间慈善团体—以20、30年代的成都为例》(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